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名句大全 >> 内容

表达军人军旅情怀的诗词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赏析

时间:2017-02-01 08:19:18 点击:

  核心提示:【分类·归类·类别】 言志抒怀类,与爱国、保家卫国、不甘平庸、建功立业、壮志豪情、投笔从戎有关。【诗词名句·出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出自《从军行》【年代·作者】 唐代·杨炯【全文·原文·...

 

 【分类·归类·类别】
    言志抒怀类,与爱国、保家卫国、不甘平庸、建功立业、壮志豪情、投笔从戎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出自《从军行》

【年代·作者】
    唐代·杨炯

【全文·原文·全诗】
    从军行 (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释义·赏析·引用】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多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杨炯的这首《从军行》通过一个士子投笔从戎的心理和经历,表现了初唐时期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风貌。
    诗的开头两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交待了时代背景和对士子心理的影响。烽火是古代边防告急用来传递信息的烟火;西京指长安。“烽火照西京”意谓边防告急的信息传递到了京都。“照”字传神地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战事迫近,但士子的心中不是畏惧,而是腾起一股“不平”之气。这里的“不平”指心意激奋,即心中燃起的报国激情。中间四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写的是士子从军后的军旅生活——豪迈而悲壮。牙璋是古代调动军队的符信,这里借指将帅;凤阙是汉代宫阙名,这里借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是汉代匈奴祭天、大会诸部处,这里代指敌人的本部。将士们辞别了京都,战马很快就包围了敌人的老巢,表现了唐军威武的气概势不可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则渲染的是艰苦的战斗环境——大雪纷飞使得天昏地暗,军旗上的彩画也变得斑驳不整;大风呼啸,其中还夹杂着战鼓之声。结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意思是说宁可在军队里作一个百夫长,也强似作一个书生。
    那么“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什么深层的社会意涵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何为“百夫长”何为“书生”。“百夫长”为中国古代军职,是一百左右人的头领,属于下级军官。书生意谓以著书、读书为生的人,泛指读书人。书生从春秋时期以来,就总是为社会上一些人所看不起,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称其“百无一用”。尤其在国家动荡战乱时代,军人的价值与书生相比就更为突显,上自朝廷下自百姓就会形成一种重武轻文的倾向。这样一来,对志向远大的个人来说,从军建功立业就要比抄抄写写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这里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现的是士子或者说是诗人本身,不甘平庸生活,急欲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可以说是班超“投笔从戎”之举的诗意化表达。后世在引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时,多侧重于其表达的军旅情结、壮志豪情。下面是一些引用实例——
    江永红《某些有点权力的人屡屡做出让官兵寒心的事》:
    唐代的军旅诗佳作频出,大多充满豪情壮志,而宋代军旅诗词较少,北宋尤少,且气象大不如唐。像唐人“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类的诗句,宋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刘小兵 禇振江 罗金沐《追记国防大学兵棋专家张国春:这就是当代军人》:
    黑龙江齐齐哈尔克东,张国春的家乡,当年东北军“抗日英雄”马占山在这里打响了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这段热血往事,常激起张国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雄心壮志。
    余江《从军旅诗词中汲取战斗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当我们满怀青春的梦想,意气风发地踏上强军征程,我们在军旅诗词中总能找到千百年前古人为理想高歌的诗句。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被人千古传诵。诗人宁愿投身边关建功立业,也不愿在笔砚之间消磨青春。这不仅倾诉了人们对从军这种不平凡职业的向往,同时也捧出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丹心。
    董强《和谐文化与阳刚之美》:
    “戎”作为军事,体现阶级与阶级、种族与种族、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冲突与征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事关阶级、种族、集团、国家根本利益的关键时刻,一个人的最高品格是“见危受命”,是充溢天地之间的阳刚之气。

杨新华 释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鉴赏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