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友谊类,与大度宽容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出自《题三义塔》
【年代·作者】
近代·鲁迅
【全文·原文·全诗】
题三义塔(近代·鲁迅)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释义·赏析·引用】
原题注: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暴雷。
飞熛:飞迸的火焰。
饿鸠:饥饿的鸽子。日语称鸽子为堂鸠。
大心:佛教语,“大悲心”的略称。《大乘起信论》以“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为大悲心。
火宅:佛教语,多用以比喻充满众苦的尘世。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指日本。
精禽:即精卫。参看典故故事“精卫填海”。
劫波:佛教语,梵文Kalpa的音译,略称为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开始,叫做一“劫”。后人借用指天灾人祸。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上海闸北一带进攻,狂轰滥炸,闸北成了一片废墟。后来一个叫西村真琴的日本生物学家,在上海闸北的三义里废墟中,发现了一只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于是便带回日本精心喂养,并以当时发现它的地名为其取名为“三义”。希望它能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但这只鸽子后来意外死亡了,西村真琴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按照佛教处理遗体的方法,为其建塔安葬。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希望鲁迅先生为安葬这只鸽子的“三义塔”题诗。这便是鲁迅这首《题三义塔》诗的写作背景。1933年6月21日的鲁迅日记曾对此有过记载:“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鲁迅借《题三义塔》诗表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行为的义愤,和对中日两国人民和平友好的愿望。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意思是日本侵略者对上海闸北进攻的战火无情地屠杀着当地的百姓,在一片断垣残壁之中只剩下一只饥饿的鸽子。“奔霆飞熛”原意是指暴雷和飞迸的火焰,这里则是形容日本侵略军的炮火。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说的是这只鸽子的遭遇。鸽子偶然碰到了一个怀有大慈大悲之心的人带它离开了闸北三义里这个“火宅”,最终葬身高塔,让人感念日本还有这样的善良之人。“大心”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大悲心”;“火宅”也是佛教用语(《法华经·警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里鲁迅借用“火宅”形容战火造成的恶劣环境。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是说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反对战争的决心。精卫鸟觉醒后照旧衔石填海不止(参看典故故事“精卫填海”),斗士们果敢坚强也会像精卫憎恨大海那样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反动逆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对未来的憧憬。意思是经历过这场战争的灾难,中日两国人民的兄弟情谊依然存在,相逢时会用一笑化解曾经的仇怨。“劫波”也是佛教用语,这里借以指战争灾难。“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两句诗境界高远,开拓了整首诗的意境,升华了诗的主题,展现了受难者在大苦大难之后,经过时间的沉淀,对宿敌的那种谅解和释然的博大胸怀,这是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大度和包容精神。因此这两句诗深受读者喜爱,成为表达经过磨难和挫折仍继续保持兄弟情谊或友谊的名句而被广泛引用。例如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有关问题时就曾引用鲁迅这两句诗。他说:“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在这里,温家宝就是要表达国共两党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愉快,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能总是纠缠于过去的恩怨,应该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放眼未来。这也就是温家宝援引“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两句诗的用意所在。
(杨新华 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