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在《家·春·秋》中的觉新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可以为他流泪,但你不会说他好;我们可以为他顿足,但你也不能说他坏。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觉新——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艺术形象。
觉新的不幸命运,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觉新的死,是他悲剧性格发展的结果。
觉新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诗礼”之家,自幼接受的就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再加上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和一切事务的执掌者,这种环境和特殊的地位及身份,决定了他对封建礼教采取“作揖主义”、逆来顺受的态度,以支撑这个家的门面,延续其所谓的“门风”;而另一方面,他又是个青年,对时代潮流和旧礼教的无情,并非一无所知,他也渴望自由和爱情,对新思想也是向往的。他的这种一方面信服新思想,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环境生活下去的矛盾,不断暴露在高家两种势力的冲突中。
他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他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他知道蕙的心和他越贴越近,却不敢去爱,眼睁睁看着蕙被她那丑陋、滑稽的夫婿娶走,而自己,只能望着蕙赠予的题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书签,感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凄凉;还有他的心爱之子海儿,也因他不愿违背“一口不吃两家药”的信条,延误了病情而夭折……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血泪恩怨表明,尽管觉新思想上充满了矛盾,但为了维护那个“春也似冬,秋也似冬”的封建大家庭的秩序和礼教,他还是一次次甘愿充当了封建势力的驯服工具。结果既误了别人的青春和生命,也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当然,他也曾帮助觉慧和淑英出走,但那都是在代表封建势力的老一辈,还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他们发觉有什么迹象,觉新是不是还会那样做呢?
总之,觉新这个悲剧性人物,是封建专制崩溃之际的一种必然产物,他在光明与黑暗搏斗中,所表现的妥协、徘徊、动摇,都合乎他的性格和地位。最后,觉新在绿叶成荫的年龄,就走上了飘落的路——饮鸩自尽,这是他看透了险恶世情后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因为他既不会去跟冯乐山拼个鱼死网破,也不会象觉慧和淑英那样,去寻求一条通向光明的路。在他,这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办法,否则就不成其为觉新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刻画觉新这个人物时,使用了过多的笔墨,固然使这个艺术形象血肉丰满了,但相比之下,那些封建礼教“判逆者”的形象,如觉慧、琴等,却显得形销骨立,单薄多了。可以说,《家·春·秋》在这一点上是失之偏颇的。
(杨新华)
作于198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