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长作品 >> 评论 >> 内容

《编辑部的故事》中的喜剧因素

时间:2011-11-24 17:28:36 点击:

  核心提示:但凡喜剧大体分两种:一是讽刺喜剧,即鲁迅先生说的“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那种;一是幽默喜剧,就是我们要说的《编辑部的故事》这种。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编》剧),确实能把人逗乐。下面...

 

    但凡喜剧大体分两种:一是讽刺喜剧,即鲁迅先生说的“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那种;一是幽默喜剧,就是我们要说的《编辑部的故事》这种。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以下简称《编》剧),确实能把人逗乐。下面把构成该剧喜剧因素主要的两方面——情节和语言的特色,分别加以分析和归纳。

    《编》剧在情节上产生喜剧效果,主要靠以下手段:

    一是由误会引起,造成故事情节的阴差阳错。《人间指南》的编辑,人人都有热心肠,不傻不呆,用余德利的话说“一个个都跟‘蓝精灵’似的”,可就这,有时也背不住好心办傻事。比如:为解决萝卜丰收问题,搜寻巧做萝卜菜的“水淹七军”菜谱,得到的却是治痱子外用的秘方;牛大姐调解人家的夫妻矛盾,却被当成了“第三者”;李冬宝和戈玲替“秦香莲”鸣不平,结果“秦香莲”不领情,反要他们为“陈世美”平反等等,都是用事与愿违的结果,将编辑们置于尴尬境地而成为笑料的。有的情节则是编辑们判断有误,把虚假当真实,煞有介事,神经兮兮,从而产生出滑稽意味。如把费丽丽当成“人工智能机器人”;听信行星要撞地球的谣言,而方寸大乱;余德利得知父母分床,便力劝父母不要离婚等,都象堂吉诃德同风车作战一样,越较真,越令人发噱。

    二是用夸张手法,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或者是人本身的弱点,或是某些人身上的劣性,在“显微镜”下放大,造成故事情节的离奇,用“丑”东西的洋相博得一哂。如作家著文揭露吃喝风,而自己竟靠吃喝渔利;编辑部要争到这篇文章,也靠吃喝来拉拢(《吃不消》);小保姆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反仆为主(《小保姆》);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林先生,寻找眼下有黑痣的儿子狗玉子,结果有一群准备“以痣创汇”的假狗玉子要求认爹(《寻子记》)等等,都是用情节的荒谬背理,让人在开怀一笑中,理解其背后的内涵。

    构成《编》剧喜剧因素更为突出的另一方面是“侃”。人物对话既推动着剧情发展,又常常是让人捧腹,或忍俊不禁的诱因。这些“闪光”语言,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巧用生活中有特定含义的语汇或诗词典故,显示出睿智和幽默。比如在《飞来的星星》一集里,戈玲相信世界末日就要来临,想成全冬宝的一往情深时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就在咱编辑部”,就是从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化用而来,既诙谐又合辙。诸如此类的,象“群儒我都舌战过,何况你一个小作家”;象李冬宝对戈玲说的“在你身上,我已经多少年壮志未酬了”;象调侃大吃大喝现象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等等。一般来说,这类语言“文化味儿”重点,比较“雅”,耐咀嚼,观众在欣赏时,需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思维。

    另一类则是开玩笑、斗嘴、挖苦人、拿人开涮或自嘲时的俏皮话。比如在《人工智能人》一集里,李冬宝跟戈玲探讨能否造出“什么都跟真人一样的机器人”,戈玲想借题拿冬宝寻开心,二人的对话就很耐寻味——戈玲:“敢情到时候你坐我对面,我还得先看你是人不是人?!”冬宝一本正经:“拿心上人开玩笑,这可不好,容易伤感情!”“是啊,要不我拿你比呢。”得,戈玲还不买账。再比如牛大姐劝余德利他们三个年轻人,在编辑部里应该放尊重些,别成天嘻嘻哈哈的。戈玲不服:“你管得也忒宽了,以后我们管您叫妈得了,妈!……”这类语言多属插科打诨、逗闷子,“贫”一点,但有的,也称得上隽永。

    还有一些语言,既风趣又能显示出人物的身份个性。比如余德利是个信奉“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为了刊物,老想“渔翁得利”的主,他对“糖衣炮弹”持这种态度:“我这人最不怕的,就是这‘糖衣炮弹’——我把‘糖’剥开吃了;‘炮弹’呀,我给他发回去!”牛大姐处处讲原则,满嘴官腔套话,对丈夫也是这味儿:“这一阵儿我比较忙,对你抓得有点松,好几天没有汇报了,说说,又碰见谁了?”老刘一辈子俭朴,老舍不得吃,当厨师王师傅在屋里踱步时,他是这样说的:“王师傅,你别在我旁边溜达吧,你身上有股油锅味儿,我闻着肚子咕咕直叫。”

    另外,《编》剧里面有的人名也很讲究。象状告《人间指南》的何必,关系路子很野的冯托,劣质冰箱广告客户莫仁远(谐音“没人缘”),说行星要撞地球的贾玉炎(假预言),还有余德利(我得利),都颇值得玩味。

    当然,构成《编》剧喜剧因素的还有,象演员“内热外冷”的表演等等,这里就不作探讨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编辑部的故事》开辟了喜剧创作的一条新路,它跳出了以往平庸喜剧“闹”的模式,也没有象某些喜剧片那样,配上导演一厢情愿的笑声。可以说,它是一部以情节作骨架,以语言为血肉的富有哲理性的幽默喜剧。它在喜剧因素处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的喜剧编导们深长思之和借鉴。

杨新华

作于1992年2月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