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节选
【译文·故事】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边上,在周王室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铜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象山精水怪之类,就不会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协调,而承受上天赐福。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转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九鼎又迁转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转;如果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转。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个尽头的。成王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时,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代,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弱了,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释义·点评】
楚子:楚庄王。
观兵:检阅军队以炫耀武力。
定王:周朝第二十一王。
王孙满:周大夫。劳:慰劳。鼎:相传是夏禹所铸的九鼎。
图物:描绘各地的奇异事物。
九牧:古代中国分为九州,九牧就是九州的首领。贡金九牧,即“九牧贡金”。金:指铜。
不若:不顺,不利之物。
魑魅罔两:魑魅,山林的鬼怪。罔两:水怪。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用,因;休,福佑。
载祀:记年。
休明:美善光明。
回:奸邪。
底止:指最终的年限。
郏鄏:周朝东都。
传说禹筑了九鼎,传夏,商,周三代,成为政权的象征。楚庄王吞并一些小国之后,野心膨胀,他向周王的使臣打听鼎的轻重大小,是在试探周王室的口风,有取周而代之的意思。王孙满看透了他的野心,便处处用“德”和“天命”来说事。“天命”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但就当时的形势来说,还没有哪个霸主有代周而自立为王的能力,所以周朝还可维持“天子”的名义。楚国如果侵犯周王,便是以下犯上,势必引火烧身,激起各诸侯国的反对。因此,王孙满的警告便很有份量。
“问鼎周室”这个故事也称“问鼎中原”。“问鼎”一词也有了丰富的内涵,大体有三个义项。一是称图谋王位或指在某方面取胜为“问鼎”。《晋书·王敦传》:“(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明代屠隆《彩毫记·渔阳鼙鼓》:“国号大燕 ,伪署文武官爵,敢肆问鼎之奸。”体育报道:“世界杯之武侠群英会,五大英雄谁将问鼎大力神成关注焦点”。二是泛指觊觎侵占别国。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非报德也,非助英也,盖欲伺瑕导隙,借以问鼎神州。”三是触犯;过问。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孙生》:“(辛氏)床头常设锥簪之器以自卫。孙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月余,不敢问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