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依据《词海》解释有两个意思: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里的典故故事,就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览评,是辑览、评述的意思。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籍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中,典故的运用相当普遍。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对作品起到画龙点睛、言简意赅的作用。典故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可以大大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增加了作品的韵味和情趣,可以使文学作品委婉含蓄,避免平直。所以熟悉掌握大量典故,对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不胜枚举,搜集整理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典故故事评览”的整体编排是大体上以时代顺序进行的,个别典故故事可能考虑它们的关联性,会先后出现,不再考虑时代的早晚,比如“结草报恩”和“黄雀衔环”。就每个典故故事来说,大致可分三个部分。一是典故故事在典籍中有原文的, 标明“原文·出处”。二是对原文进行意译, 并尽量保持原文风貌;对没有典籍出处的,叙述故事梗概。这一部分为“译文·故事”。第三部分为“释义·点评”,即本人对这一典故故事的寓意的理解,并对其影响、应用等作一简要评介。
能力、水平所限,出现差错或谬误在所难免。希望网友们继续关注本站,指错纠谬,不吝赐教。
(杨新华)
2010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