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原文)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节选
【译文·故事】
夏侯渊与刘备在阳平交战,被刘备杀死。(建安二十四年)三月,魏王从长安出斜谷,使一部分军队占据要害之处再向汉中进发,于是到达阳平。刘备凭借险要地形坚守抗拒。
《九州春秋》上说:当时魏王想撤军,下达口令说“鸡肋”,官吏下属不知什么意思。主簿杨修就开始自己整理行装,人们奇怪地问杨修:“怎么知道(要撤军)的?”杨修说:“那鸡肋,扔了觉得可惜,吃它又吃不到东西,(魏王是拿它)来比汉中,(所以)知道魏王想回去了。”
【释义·点评】
遮要:占据要害之处。
严装:整理行装。
曹操随口说出的口令,却被杨修猜透心曲。但杨修忘了一句老话“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心知肚明也就罢了,还卖弄有“先见之明”,自行整理行装,作退军之备,这就未免犯了大忌了。所以后来杨修被杀,虽不能说就是这次道出“鸡肋”原由惹的祸,但也不能说和他的恃才张扬毫无关系。
“鸡肋”,即鸡的肋骨。此后常用以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之事物。运用举例——宋·杨万里《晓过皂口岭》诗:“半世功名一鸡肋,生平道路九羊肠。”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征舠已集,拜辞偷泪滴,只为鸡肋功名,把北堂杳隔。”清·王韬《淞隐漫录·何华珍》:“宦海中风波岂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恋鸡肋何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三:“某些领导对咱看不惯,把咱当成‘鸡肋’!”
“鸡肋”还常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配合使用。例如:她说以前自己是一门心思想要考北师大的教育学专业,想着自己以后要当大学教师,而现在因为保研放弃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多少有些可惜。保研对于她来说,就像鸡肋,有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
其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才更符合鸡肋的特点,因为它并非“无味”而是“无肉”。例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由很多家庭不可缺少的一份“年夜大餐”,变得越来越像“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了。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