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伯仁之死(伯仁由我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时间:2011-11-23 09:23:22 点击:

  核心提示:周伯仁申救王导一家却被王导误会的故事;“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一语的由来及运用例句。...

 

【原文·出处】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房玄龄等《晋书·周顗传》节选

【译文·故事】

    当初,王敦起兵作乱,刘隗劝说元帝全部清除各位王姓家族的势力,司空王导带着兄弟子侄到宫门外请罪,正赶上周顗将要入朝,王导招呼周顗对他说:“伯仁,(王氏)这一百来口就托付您了!”周顗径直走了进去头也不回。周顗见到元帝,说王导是忠诚的,申冤救助用尽了全力,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顗喜欢喝酒,喝醉了才从宫中出来。王导仍在宫门,又呼唤周顗。周顗不和他搭话,而是对随从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像斗那样大的金印,挂在手肘之后!”出了朝廷,又上奏表章为王导辩白,言辞非常恳切周至。王导不知道周顗在救自己,心里非常怨恨他。王敦已经得遂所愿,问王导说:“周顗、戴若思是南北有名望的人,应该登上三司的位置,是没什么疑问的。”王导不吭声。又说:“如果不放在三司的位置上,便该是尚书令或仆射了吧?”王导还是不吭声。王敦说:“如果不该这样,那就应当杀掉了。”王导又不吭声。王导后来整理翻阅中书省的旧档,发现周顗救自己的表章,情意恳切。王导拿着表章流下眼泪,悲伤得难以承受,告诉他的儿子们说:“我虽然没有杀伯仁,伯仁却因为我(不说话)而死。虽无人知晓,(我知道我)对不起这么好的朋友!

【释义·点评】

刘隗:东晋大臣,字大连。元帝即位,与尚书令刁协同为元帝心腹。
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诣阙:诣,至、前往;阙,借指皇宫、朝廷。
申救甚至:申救,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甚至,做到了极点。
贼奴:对贼寇、仇敌的詈词。
系肘:系缚于肘。
甚衔之:衔,衔恨,心中怨恨。
三司: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
令仆:指尚书令与仆射。
料检:料,整理;检,翻阅。
幽冥:幽暗、黑暗。引申为暗地里,暗中。
负此良友:负,辜负、对不起。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二人在“衣冠南渡”后,在拥戴司马睿称帝(晋元帝)方面立有功劳。但后来王敦掌握军权,为晋元帝所猜忌,制约不成激怒了王敦率军进攻建康。王导在朝中为相,自然要受牵连。王导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
    周顗,字伯仁,和王导是朋友。当初在“新亭对泣”时,周伯仁因为感叹江山沦落而流泪,曾被王导批评。如今王导一家马上面临受牵连的命运,所以看到周顗后,就希望他能在元帝面前说句话,为自己一家开脱:“伯仁,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就托付您了!”但当时周伯仁就像没听见一样。进宫后却向皇帝大力保证王导的忠诚,言辞极为恳切,晋元帝采纳了他的话。周伯仁爱喝酒,在宫中喝醉后出宫,王导此时还在宫外候罪,又呼伯仁救其身家性命,而伯仁又未理睬,反而对随从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像斗那样大的金印,挂在手肘之后!”实际上周伯仁回到家后,又上书为王导陈辩无罪之辞,而王导对此种种并不知晓。
    我们知道,魏晋人的行事,常常追求个性的张扬。周顗可能是觉得救助朋友没有必要让他知道,如果让他知道好像自己是要邀恩似的,所以他在进宫时听到王导的呼唤,就像没听见一样;出了宫仍对王导的呼唤不理不睬,反而说出杀乱臣贼子换取金印的话,来刺激王导。也难怪王导由此对他记恨在心,认为他不够朋友。王导并不知道,周顗是外冷内热,一直在为救助他一家而努力。到朝廷不敌王敦军队,王敦进了石头城之后,即纵兵杀害反对他的大臣与宦官。王敦就周顗的处置问题向王导征求意见,先是安排官职王导不吭声,说到杀掉还是不吭声。所以王敦就把周顗杀了。
    后来王导整理文库,无意间看到了周伯仁上书为他开罪的表章,才得知真相。他非常悲痛,哭着对儿子们说:“我虽然没有杀伯仁,伯仁却因为我(不说话)而死。虽无人知晓,(我知道我)对不起这么好的朋友!”
    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会为周顗施恩不望报的君子之风所感动。唐·元稹在《感事三首 其二》中也曾说:“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所以流传千古、打动人心,是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王导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深自忏悔的痛苦心情。
    现在这句话在意义上有了更深广的外延。可用来表示一件不良后果的产生自己虽然不是直接责任者,但客观上却放任了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深感歉疚的情形。运用举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倘伯仁由我而死,尚不免罪有所归。”有时也以“伯仁”代称亡友。例句——续范亭《吊老友杜仲虙忧国自沉》诗:“伯仁非我杀,我竟死伯仁 。”柳亚子《摸鱼儿·自题<秣陵悲秋图>为亡友张秋石女士作》词:“扪心问,恸哭新亭时候。伯仁怜我轻负。” 在流传中这句话变得更为通俗了,常常被用作“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