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节选
【译文·故事】
伊尹名叫阿衡。阿衡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也有人说,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前来归从,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成汤于是举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国政。
【释义·点评】
阿衡欲奸汤:“奸”,同“干”,不按常礼见人(多指见地位高的人)。
商朝和西周时,天子的辅弼之臣多称尹。
伊尹辅佐成汤推翻了夏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君臣遇合故事。成汤是明主,伊尹身怀不世之才但出身寒微,得遇成汤才使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孟子·公孙丑下》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所以说伊尹又可算是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后世文人多以他为楷模之一,希望得遇明君成为帝王师。
“帝王师”这个提法,见于《史记·留侯列传》中“黄石授书”的故事,黄石公授予张良《太公兵法》,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陆贾《新语·慎微第六》:“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是以伊尹负鼎,居于有莘之野,修道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意怀帝王之道,身在衡门之里,志图八极之表,故释负鼎之志,为天子之佐,克夏立商,诛逆征暴,除天下之患,辟残贼之类,然后海内治,百姓宁。”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论》称马援:“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为千载之遇焉。”这里的“负鼎之志”、“负鼎之愿”,就是指像伊尹那样报效君王、建功立业的志愿。后“负鼎”便用来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晋书·纪瞻传》:“臣以凡庸,邂逅遭遇,劳无负鼎,口不商歌,横逢大运,频烦饕窃。”唐·崔湜《景龙二年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进无负鼎说,退惭补衮诗。”
“伊尹负鼎”,以烹调之艺讲述治国之道,所以后世把伊尹作为烹饪业的鼻祖,称其为“烹饪之圣”。
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曾梦到乘舟过日月之边。“日月”在古代常喻帝王,所以此梦又可作君臣遇合之征。李白有诗句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的就是希望像姜太公和伊尹那样能够有统治者赏识自己,从而建立一番功业。
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他和周王朝的“帝王师”吕尚(即姜太公)齐名,均为后世所景仰。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诗中就曾称赞诸葛亮“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其中“伊吕”就是指伊尹和吕尚。
刘向《战国策·赵策四》:
伊尹负鼎俎而干汤,姓名未著而受三公。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