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汤武革命(汤放桀、武王伐纣、鸣条之战、牧野之战)

时间:2011-11-26 08:04:32 点击:

  核心提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放桀翻译,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武王伐纣的故事,武王伐纣的战役名称“牧野之战”,对汤武革命以及汤放桀、武王伐纣、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的评述和解说。...

 

【原文·出处】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节选

【译文·故事】

    商朝对夏朝的替代、周朝对商朝的替代都是顺应天命、合乎民心的。


    夏桀是夏朝第16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继承王位后,觉得宫室过于简陋,就下令在洛阳建造一座倾宫。这座倾宫历经7年才完工,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劳民伤财,老百姓怨声载道。
    夏桀贪恋女色,后宫美女众多,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妹喜,对妹喜言听计从。妹喜听烦了音乐,想听撕裂布帛的声音,桀便向老百姓征集大量布帛,全堆在倾宫,令人撕帛来博得妹喜的笑声。
    夏桀喜欢说自己好话的人,讨厌耿直规劝他的人。大臣关龙逄看到夏桀胡作非为,便劝他关心老百性的疾苦。夏桀根本就听不进去,最后还把关龙逄杀了。从此,忠臣都远离夏桀,而奸臣则成群地围着夏桀转。夏朝的政治变得日益腐败。
    正当夏朝走下坡路的时候,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势力强大起来。商部落的首领商汤看到夏桀遭到众多老百姓的怨恨,便利用老百性这种心态,积极地准备消灭夏朝。
    夏桀听说商汤带兵来了,赶快调动从属夏朝的韦国、昆吾国、顾国3个小国的军队来与强大的商汤军队对抗。商汤对夏桀的对策了如指掌,他先派兵灭亡了韦国和顾国,又将昆吾国打败,大军向夏朝的中心挺进。夏桀亲自带兵与商汤交战,夏、商两军决战于鸣条,历史上将这一战称为“鸣条之战”。由于夏军不听桀的指挥,有的投降,有的逃散。夏桀败走,最终被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而死。这也就是有名的“汤放桀”。夏王朝从此灭亡,商王朝建立。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帝辛,本名受德,后世称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他耗费巨资修建宫殿别墅,苑圃台榭,宠爱美女妲己;终日歌舞,听靡靡之乐。《史记·殷本纪》称他“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意思是他在沙丘这个地方聚众游乐,用池子来盛酒,把肉悬挂起来就像树林一样,让男人女人在里面裸身奔逐为戏,饮酒作乐。这就是“酒池肉林”典故的出处。用来代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或形容酒肉极多。他重用奸臣,迫害正直的大臣,用挖心酷刑处死向他进谏的叔叔比干。他运用“炮烙之刑”残害百姓。残暴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众叛亲离。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武王伐纣”。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入商都。历史上称这一战为“牧野之战”。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鸣条之战的“汤放桀”灭夏和牧野之战的“武王伐纣”灭商,这两次朝代更替就是所谓的“汤武革命”。

【释义·点评】

    《周易·革》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是“革命”一词的最早出处。“革”的本义是指皮革,制兽皮去毛而为革,因此又有了变更的新义。夏、商、西周三代,都相信他们是由“天命”而立国。因此,先秦三代之际“革命”的本义就是“殷革夏命,周革殷命”的王朝兴替,新兴的王朝变革了上天对旧王朝的任命,简言之,“革命”就是变革天命。
    “汤武革命”对后世的礼法制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道德、宗教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气节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汤武革命”中的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对春秋战国儒家的“仁者爱人”、“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提供了直接的历史事实依据。《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我们可以看出,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发问,自始至终带着些许的疑惑与惊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纣王,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如果是被容许的,那我的王位不是就没有保障了吗?孟子因而提醒他:一个国君如果戕贼仁义,那就和一介匹夫没什么两样了,“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里就表明了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也表明儒家倡导维护君君臣臣的社会等级关系并不是无原则的。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一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变革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了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合理性的依据。
    1895年10月,兴中会发动了广州乙未起义,这次起义因事泄失败。孙中山与陈少白、郑弼臣三人自香港东渡日本,船过日本神户时,三人登岸购得日本报纸,内有一则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便对陈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其义甚佳,吾党以后称‘革命党’可也。”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