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类·类别】
言志抒怀类,与忠君爱国、社会担当、积极入世、不畏强暴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识得深山可避秦,岂容高蹈乐天真。
陆沈谁向中流砥,天阙招寻炼石神。
——出自《寄纪侍御衷文二首》其二
【年代·作者】
明代·张煌言
【全文·原文·全诗】
寄纪侍御衷文二首 (明·张煌言)
其二
识得深山可避秦,岂容高蹈乐天真!
夏兴犹赖臣靡力,楚复还凭包胥身。
应念同仇多死友,休言有母不售人。
陆沈谁向中流砥,天阙招寻炼石神。
【释义·赏析·引用】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南明儒将,著名抗清英雄。1645年(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又奉鲁王,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寄纪侍御衷文二首》是张煌言写给纪衷文的两首诗。纪衷文官至监察御史侍奉君王,所以张煌言称他为“侍御”。纪衷文曾在鲁王与清兵进行持续一年的画江之役中,加入钱忠介幕府出谋划策。后忠介航海,纪衷文以孝敬老人为由没有跟随,而是奉父母进入太白山隐居。《寄纪侍御衷文二首》就是张煌言写给纪衷文,劝纪衷文出山继续抗清事业的两首诗。下面就逐句解释一下《寄纪侍御衷文二首》其二的意思。
“识得深山可避秦,岂容高蹈乐天真”,诗一开头就亮明观点,意思是说自己也知道躲进深山可以避开暴秦,(可眼下形势如此)又怎么能允许隐居起来乐享天真之趣呢?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中人,是为了避开暴秦的统治。这里用“避秦”指躲避清统治者。“高蹈”指隐居。
“夏兴犹赖臣靡力,楚复还凭包胥身”,是借用历史典故,希望纪衷文能像使夏朝复兴的大臣靡,和入秦请兵救楚的申包胥那样,积极参与抗清大业,以期挽回危局。夏部族在太康统治下,权威消弱。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的消息,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春秋时期,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申包胥为复国,到秦国请求帮助遭拒,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答应出兵救楚(请参看典故故事“秦庭之哭”)。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
“应念同仇多死友,休言有母不售人”,是继续奉劝纪衷文:应该感念共同赴敌者很多人战死了,不要说家有母亲就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同仇”表示共同赴敌者。语出《诗经·秦风·无衣》:“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售人”即俗语所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指君王赐以俸禄,而自己则把本领用以效忠君王,就像把自己“卖”了一样。
“陆沈谁向中流砥,天阙招寻炼石神”,意思是说,国土沦陷(你退身隐居)谁还能做中流砥柱呢,朝廷正在招纳寻找女祸那样的炼石神,来挽救危亡。“陆沈谁向中流砥,天阙招寻炼石神”仍是对纪衷文寄予厚望的话,把他比作了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把他比作了炼石补天的女神,希望他能补救南明即将灭亡的危局。“陆沈”是双关语,既比喻国土沦丧,也比喻隐居。“天阙”也是双关语,既代指朝廷,又音谐“天缺”。
不难看出,《寄纪侍御衷文二首》充分体现了张煌言对大明的耿耿忠心。而“识得深山可避秦,岂容高蹈乐天真”和“陆沈谁向中流砥,天阙招寻炼石神”可谓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句。“识得深山可避秦,岂容高蹈乐天真”,体现了张煌言在民族危亡关头,不会为了一己的安闲而置国家于不顾的责任和担当;“陆沈谁向中流砥,天阙招寻炼石神”,则体现了他对国土沦陷的焦灼感,对能挽救危局之人才的渴望。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
(杨新华 释评)
附:寄纪侍御衷文二首
其一
忆昔同堂勉圣贤,正当国难慨沧田。
桃源有路君知避,博浪无椎我欲颠。
卧雪山中坚晚节,扬波海上怒冲天。
赤松游在安刘后,郭李功名史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