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节选
相关典籍: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李延寿《南史·江淹传》节选
【译文·故事】
当初,江淹从宣城郡守任上罢官,就住宿在冶亭。梦见一美男子,自称叫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支笔在你那里好多年了,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伸手到怀里,摸到一支五彩的笔给了他。此后作诗,不再像诗的语言了,所以世人传说江淹的文才用尽了。
【释义·点评】
冶亭:驿站名。
郭璞:字景纯。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张景阳:名协。西晋文学家,官至河间内史,与兄张载、弟张亢被时人称作“三张”。
江淹,字文通,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历仕三朝。早年由于宦途不顺,所以他的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其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辞赋方面,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江淹的代表作有《恨赋》、《别赋》等辞赋佳作。但随着岁数的增长和仕途的顺遂,他很少再有传世之作了,所以才有“江郎才尽”的说法。至于说梦到先朝的才子郭璞索笔云云,不过是主人公江淹自己为缺少好作品寻找托词,或是他人杜撰出的为江淹开脱的故事罢了。在《南史·江淹传》中,除记载了江淹梦见索笔的故事,还记载了江淹梦见先朝文学名家张协“索锦”的故事,可谓叠床架屋,意在说明一个问题:江淹的文才是先天赋予的,后来才思枯竭也并非他个人的原因。这显然是虚构的骗人故事,不符合客观事实。
当然,也有人怀疑江淹并不是真的才思减退,而是怕“才大欺主”,为自己招来祸事。如古直《钟记室诗品笺》中说江淹:“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意思是他不敢在梁武帝萧衍面前扬才露己,怕萧衍妒忌。这只能略备一说罢了。我觉得清人姚鼐在《惜抱轩笔记》中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宦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倒不失为的评。
后来“江淹才尽”、“江郎才尽”、“江淹梦笔”就成为成语典故,常用来比喻才思衰退或本领用尽。运用举例——元·刘埙《隐居通议·礼乐》:“愚乃志气日惰,几于进寸而退尺,尝自笑曰:‘岂江淹才尽邪!’”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今世士惟务作诗,而不喜涉学,逮世故日胶,性灵日退,遂皆有江淹才尽之诮矣。”清·黄景仁《送余伯扶之太原序》:“嗟乎!君苗砚焚,江淹才尽,壮志已消乎十载,虚名谁托乎千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一回:“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闹的真是江郎才尽了。”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余久不复属意于画,盖已江郎才尽。”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元·白朴《恼煞人》套曲:“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人间岂无成与破。”
“江淹笔”也就成了杰出的文才或文才出众者的代称。例句——唐·黄滔《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三:“内人未识江淹笔,竟问当时不早求。”明·杨珽《龙膏记·下狱》:“白日无光,况复当昏黯。江淹笔可传,邹阳才可攀,叹谁人能解今朝难?”也省作“江笔”。例如——唐·罗邺《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正哭阮途归未得,更闻江笔赴嘉招。”唐·黄滔《与薛推先辈启》:“今者先辈提江笔以云飞,掷孙金而羽化,贤愚塞望,远近腾声。”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