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节选
【译文·故事】
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要一把琴来弹,弹奏的是《广陵散》。一曲终了,说:“袁孝尼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吝惜,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从今天起就没有了。”(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文王司马昭不久也在杀嵇康这件事上后悔了。
【释义·点评】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袁孝尼:三国魏人,名准,字孝尼,入晋后,官至给事中。
靳固:吝惜。
文王:指司马昭。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
寻:不久。
嵇康是魏晋名士,身长八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如玉树临风。其风神雅致为当时士子所仰慕。他的《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表现了嵇康不羁于物的自由心境。刑场上,面对死亡之将临,嵇康仍不失潇洒本色,竟索琴弹奏——其情其景构成了“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绝佳意境。一曲奏罢,不禁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在嵇康的心中,《广陵散》是他的珍爱,寄托着他的精神情志,而他死后,也就等于《广陵散》的灭绝。其实琴曲《广陵散》并未失传,直到今天仍在演奏。不过,《广陵散》之广为人知,却是因了嵇康这临终的一奏一叹。
后来人们便把事无后继、已成绝响者称为“广陵散”。典故运用举例——《北齐书·徐之才传》:“长子林,字少卿,太尉司马。次子同卿,太子庶子。之才以其无学术,每叹云:‘终恐同广陵散矣!’”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 明·张煌言 《<奇零草>序》:“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也省称“广陵”。韦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宋·文天祥《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之四:“万里风沙知己尽,谁人会得广陵音?”金一 《文学上之美术观》:“虞渊未薄乎日暮,广陵不绝于人间。”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