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七步成诗(七步成章、才高七步、七步之才、七步才、燃萁之敏)

时间:2011-11-23 09:46:02 点击:

  核心提示:有关曹植“七步成诗”典故的背景故事;七步诗的衍变;七步成章、才高七步、七步之才、七步才、七步咏、燃萁之敏等成语在诗词或文章中的运用。 ...

 

【原文·出处】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节选

“七步诗”相关典籍:
    《文选》卷六十《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引《世说》曰:“萁在灶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北宋末期的《漫叟诗话》载:“曹子建《七步诗》,世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深浅,必有辨之者。”

    流行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故事】

    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在走七步的时间里作诗,作不成就要执行“大法”。(东阿王)应声便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意:煮熟豆子做成羹,滤去豆瓣留下汁。豆桔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本来就是同根生出,为何这般急着煎熬?)”文帝脸上呈现出很惭愧的神色。

【释义·点评】

文帝:魏文帝,即曹丕,曹植兄。
东阿王:即曹植,曾于魏太和三年封东阿王。
大法:即处死。
漉菽: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豆桔。

    《世说新语》不是正史,是由汉、晋以来往事佳话、逸闻小说编纂而成,因此其史料价值就要打些折扣。就拿曹植“七步成诗”这则典故来说,很可能就是后人的附会之作。其“七步诗”的版本,时代越晚越臻完美,但源头还是《世说新语》所载“煮豆持作羹……”一诗。所以说,曹植“七步诗”,很可能是后人根据曹植的文才,以及曹氏兄弟之间存在矛盾而假托的。
    不管事实真相如何,曹植“七步成诗”的传说却影响深远。人们经常用“七步”或“七步成诗”、“七步成章”、“才高七步”、“七步之才”、“七步才”、“七步咏”、“燃萁之敏”等等,来比喻人的文思敏捷,才气过人。
    在诗词或文章中的运用举例——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淮南取贵于食时,陈思见称于七步,方斯蔑如也。”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八回:“故有时而名成七步,有时而倚马万言。”《平山冷燕》第六回:“冷绛雪道:‘子建七步成诗,千秋佳话,哪有改期姑待之理。’”明·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休道是七步成章。”明·徐复祚《红梨记·逼试》:“可惜他才高七步,赋埒《两都》,锦心绣腹,隐豹凤雏,却为柳营花阵都担误。”《西湖二集·巧妓佐夫成名》:“还有若干一窍不通之人,尽都侥幸中了举人、进士而去,享荣华,受富贵;实有大通文理之人,学贯五经,才高七步,自持有才,不肯屈志于人,好高使气,不肯去营求钻刺,反受饥寒寂寞之苦。” 《北齐书·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 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唐·李峤《杂咏》:“天子三章传,陈王七步才。”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唐·于志宁《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宋·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