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慎行·疑似》节选
【译文·故事】
梁国的北边有个叫黎丘的小山,那里有个奇怪的鬼,喜欢模仿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有一个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的老人,黎丘的鬼装扮成他儿子的模样,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好吗?我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呢?”他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了,可以问他的。”他父亲相信了他的话,说:“呵!那就一定是那奇鬼了,我本来曾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儿子怕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意识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他的真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这是和黎丘老人一样的糊涂头脑啊。
【释义·点评】
梁北有黎丘部:梁,梁国,即魏国;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邑丈人:邑,地方;丈人,对老者的尊称。
道苦之:道,在路上;苦之,使他受苦,折磨他。
诮(qiào):责备。
岂谓:难道说。
孽:作孽,这里是冤枉的意思。
往责于东邑人:责,讨债。
明日端复饮于市:端,通“专”,故意、特意。
遂逝迎之:逝,往、去。
这篇寓言故事是要告诉我们“疑似之迹,不可不察”的道理,即对于表面相似的东西,必须深入考察、分析,才能辨别其真伪,作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很可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犯“黎丘丈人”同样的错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黎丘丈人”常用以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错误的人。而故事中的“黎丘鬼”则成为奇鬼的代称。例如明·许承钦《泊杨柳青夜立广野中》诗:“枯杨暗啸黎丘鬼,短剑谁销濩泽兵。”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