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子志,字猛略,少清辩强干,历览书传,颇有文才。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彪言:“御史中尉辟承华盖,驻论道剑鼓,安有洛阳令与臣抗衡?”志言:“神乡县主,普天之下,谁不编户?岂有俯同众官,趋避中尉?”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节选
【译文·故事】
(河间公的)儿子名志,字猛略,年轻时清晰明辩精明干练,遍览书籍传记,很有文才。他担任洛阳令,不避豪强和权势。和御史中尉李彪争夺道路,一起进去参见孝文帝,当面辩论是非曲直。李彪说:“御史中尉出行、驻车可以配承华盖,有专人持剑鸣鼓开道护卫,怎么能容忍洛阳令与臣抗衡呢?”拓跋志说:“(我是)帝都的长官,天子脚下,哪个没有编入户籍?怎么能俯身等同其他官吏,小跑着避让中尉?”孝文帝说:“洛阳,是我的都城,(拓跋志理应享受优待)自然应该分路行驶。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路出行。”等从宫中出来,拓跋志同李彪用折尺丈量了道路,各自走道路的一半。
【释义·点评】
子志:承接上文,指河间公拓跋齐的儿子拓跋志。
清辩强干:清晰明辩精明干练。
洛阳令:洛阳是都城,所以洛阳令相当于首都的最高长官。
强御:豪强,有权势的人。
御史中尉:官名。北魏由御史中丞改置。北魏战时体制中的御史中尉带有军中执法性质,便于监察武官。
孝文帝:本姓“拓跋”,名宏。公元471年—499年在位, 是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神乡:指帝都或京畿地区。
丰沛:汉高祖刘邦是沛丰邑人,后人因此称帝王的故乡为“丰沛”,这里是借指帝都。
扬镳:提起马嚼子。意思是驱马。镳,马嚼子。
拓跋志作为首都的“市长”,“不避强御”,我以为是敢和大的贪官污吏叫板呢,其实不过是和御史中尉争权夺利,表示“谁都不尿”而已。当然,他“不避强御”是因为他的靠山硬,因为他是皇室宗亲,都是拓跋氏的后代。所以皇帝对他当然另眼相看了,以“洛阳,我之丰沛”为理由,对他作了特别的优待,让他和御史中尉李彪“分路扬镳”,意思是各走各的,谁也不用避让谁。显然,在这场纠纷中,李彪输了。虽然他的官大,拓跋志官小,但皇帝断案的结果,表明拓跋志不用避让他。
成语“分路扬镳”后常作“分道扬镳”就是源自这个故事。“分路扬镳”或“分道扬镳”的意思,是分路而行。镳,是马嚼子;扬,就是提起;提起马嚼子马就会昂首前奔。
后来在使用中“分路扬镳”或“分道扬镳”的语义更为丰富了,大体分为三种用法。
一是用其本义,表示分路而行。运用举例——《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 王二人分道扬镳。”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九回:“除唐督留守外,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先向四川进发,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分道扬镳,为国效力去了。”
二是比喻才力相当,各有千秋。例句——《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明·沉德符《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汪太函、王弇州,并称其文彩,遂俨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缙绅分道扬镳。”清·王士禛《古诗笺·凡例》:“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路扬镳。”
三是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例如——《北史·文苑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三章:“这一夜, 李宗仁一直没有合眼。他先是在屋中踱步,回忆着与蒋介石勾心斗角,屡屡遭到暗算的往事,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目前,这种用法最为常见。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