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备住荆州数年,尝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尝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引《九州春秋》
相关典籍:
玄德自知语失,遂起身如厕。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节选
【译文·故事】
刘备在荆州住了好几年,曾经与刘表在一起坐着(说话),起身如厕,发现大腿生出了赘肉,感慨地流下了眼泪。回到座位上,刘表(发现刘备神情不对)奇怪地问刘备(怎么回事),刘备说:“我曾经身体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赘肉都消失了。如今不再骑马,大腿上的赘肉又生出来了。岁月像骏马在奔驰,老年很快就要到了,但功名事业还没有建立,所以不禁悲从中来。”
【释义·点评】
髀:大腿。
曹操打败袁绍后,又攻打刘备,刘备于是派麋竺、孙乾前往刘表处疏通关系,刘表同意接纳刘备,并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待刘备以上宾之礼。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荆州的豪杰逐渐投向了刘备。于是刘表有了戒心,开始对刘备加以抑制。大概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刘备无所作为,看到大腿上的肉多了起来,不禁想起以前的马上岁月。再想到老之将至,而自己功业无成,所以才黯然神伤。
“髀里肉生”在《三国演义》里称为“髀肉复生”,意思是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后“髀肉复生”就成了自叹壮志未酬、虚度光阴的典故。运用举例——陈春生《壬寅洪全福广州举义记》:“缵泰自乙未革命失败,久有髀肉复生之感……不禁跃跃欲动。”也简称为“髀肉”。例句——唐·张祜《观宋州田大夫打球》:“自言无战伐,髀肉已曾生。”唐·白居易《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诗:“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宋·张榘《贺新凉·送刘澄斋制干归京口》:“髀肉未消仪舌在,向樽前、莫洒英雄泪。”元·麻革《上云内帅贾君》诗:“鞍马怜髀肉,簪缨视鬓毛。”清·赵翼《七十自述》诗:“尚有眼光牛背上,不消髀肉马蹄间。”“惊肉生髀”也是出自这一典故。例如——宋·刘厵《水调歌头》词:“人人惊肉生髀,郤日欲挥戈。”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