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华佗治病相同病症却采用不同治法的故事;成语典故“对症下药”的由来及运用。...
【原文·出处】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陈寿《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节选
【译文·故事】
郡守府中的官吏倪寻、李延同时休息了,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有人质疑为什么治疗方法不同,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它们应当不同。”立即给两人各自服药,次日早晨两人都起来了。
【释义·点评】
共止:止,止息、休息。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高明,诊断准确,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这里讲的就是他针对不同的病人,虽然症状相同,也能辨别病症的根源,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的故事。这一方法被后人总结为“对症下药”或“对证下药”,意思是针对病症用药。并成为成语,常用来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确定解决的办法。例句——《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清·无名氏《病玉缘·闺怨》:“世间无不可医之病,倘能对症下药,岂有不瘳之理。”吴晗《多写一点杂文》:“我想,假如作家们能够多写一些杂文,抓住问题,对症下药,是能够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