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分灯)

时间:2011-11-23 10:11:17 点击:

  核心提示:匡衡年少时勤奋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凿壁借光、分灯等典故或词语的来历。...

 

【原文·出处】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葛洪《西京杂记·凿壁借光》节选

   齐女徐吾者,齐东海上贫妇人也。与邻妇李吾之属会烛,相从夜绩。徐吾最贫,而烛数不属。李吾谓其属曰:“徐吾烛数不属,请无与夜也。”徐吾曰:“是何言与?妾以贫烛不属之故,起常早,息常后,洒埽陈席,以待来者。自与蔽薄,坐常处下。凡为贫烛不属故也。夫一室之中,益一人,烛不为暗,损一人,烛不为明,何爱东壁之余光,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长为妾役之事,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不亦可乎!”李吾莫能应,遂复与夜,终无后言。

——刘向《列女传·齐女徐吾》节选

【译文·故事】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穿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境富足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佣工,且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匡衡说:“希望把你家的书都读一遍。”主人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于是就成了大学问家。

    齐国女子徐吾,是齐国东部海边一个贫穷的妇人。跟邻家的妇女李吾她们合伙出钱共同买灯烛,晚上一起纺线织布。徐吾最贫穷,买灯烛的钱好几次凑不上。李吾对其他人说:“徐吾的烛钱老是凑不来,请不要和她晚上一起干活了。”徐吾说:“这是什么话呢?我因贫穷烛钱老是凑不上的缘故,(所以)常常很早就来,很晚休息,打扫房间铺好席子,等着大家的到来。自己对待自己却敝陋菲薄,常常坐在靠后的位置。这都是因为贫穷交不起烛钱的缘故。这一个屋子中,多一个人,灯烛不会因为多个人就昏暗;少一个人,灯烛也不会因为少个人就明亮。怎么这么爱惜东壁下剩余的光亮,不让贫女能够承受你们同情的恩泽,长久为大家做下贱苦役的事,让你们经常有恩惠施加于我,这不是很合适的事吗!”李吾无话应对,于是就和徐吾晚上再在一起干活了,最终再也没有说什么。

【释义·点评】

不逮:逮,达到。
大姓:大户人家。
资给(jǐ ):资给供应,这里指供给。
大学:造诣很深的学问家。

李吾之属:属,同一类人;这里指同在一起纺线织布的妇女。
数不属:数,几次;属,连续。
蔽薄:敝陋菲薄。蔽,通“敝”。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凿壁偷光”或曰“凿壁借光”说的就是匡衡年少时勤奋读书的故事。不过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难避“偷窥”之嫌。若被邻居发现,轻则招顿臭骂,闹不好就会有牢狱之灾。
    齐女徐吾也是买不起灯烛,但她的做法就要文明得多。她为了借别人这点光,把自己当成了使唤丫头“以工代赈”,最终获得了同伴的谅解。
    后来“凿壁偷光”便成为刻苦攻读的典故。运用举例——《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数年学剑工书苦,也曾凿壁偷光路。”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也省作“凿壁”或“偷光”。例如——唐·杨衡《送陈房谒抚州周使君》诗:“凿壁年虽异,穿杨志幸同。”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自此以外,虽凿壁恒勤,而操觚多缪。”唐·王播《淮南游故居感旧酬西川李尚书德裕》诗:“壁间潜认偷光处,川上宁忘结网时。”
    由于这两则故事都是借用别人的灯光读书或劳作,所以由此衍生出了“分灯”和“借光”这两个词。
    “分灯”常用来形容借用他人灯烛余光读书或劳作。例句——唐·于鹄《题邻居》诗:“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元·郭钰《江路》诗:“炊烟晨减米,乞火夜分灯。”
    “借光”则常比喻凭借别人的名声、地位或荣誉而得到好处。例如——明·阮大铖《燕子笺·辨奸》:“贤契高才,自当首选,老夫借光不浅。”清·郑燮《十六通家书小引》:“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久闻世兄才品过人,所以朝廷仿古徵辟大典,我学生要借光,万勿推辞。”如今也常用作请人给予方便或向人询问时的套语。鲁迅《故事新编·理水》:“临末是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连声说道‘借光,借光,让一让,让一让’,从人丛中挤进皇宫去了。” 老舍《赵子曰》第七:“借光!这是六十号吗?”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