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中原逐鹿(鹿死谁手)

时间:2011-11-23 10:14:14 点击:

  核心提示:成语典故“中原逐鹿”和“鹿死谁手”的来历及其背景故事。...

 

【原文·出处】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勒因飨高句丽、宇文屋孤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

——房玄龄等《晋书·载记·石勒下》节选

【译文·故事】

    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来,到宫中,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同情他,问:“韩信临死时说什么话了?”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高祖说:“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高祖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回答说:“是。臣的确教过他,小子不采纳臣的计策,所以自取灭亡于此。假如那小子采纳臣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高祖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唉呀,冤枉啊煮我!”高祖说:“你唆使韩信造反,哪来的冤枉?”蒯通说:“秦朝纲纪败坏、法度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帝位),天下英杰都来追逐它,在这当口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就会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狗本性就是对不是它主人的人狂叫。在这个时候,臣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豪英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难道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吗?”高祖说:“赦了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石勒招待高句丽和宇文屋孤国的使节,酒喝到香浓之时,对徐光说:“朕好比古代开创基业的什么样的君主?”回答说:“陛下神武和谋略超过了高皇帝刘邦,雄才卓艺盖过了魏祖曹操,自夏﹑商﹑周三王后没有可以比拟的,仅在轩辕帝之下吧。”石勒笑道:“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爱卿的话也太过了。朕如果遇到高皇帝刘邦,就面向北来侍奉他,与韩信、彭越他们扬鞭争个先后。如果遇到光武帝刘秀,就一起奔驰在中原,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应当光明磊落,像日月一样洁净明亮,到底不能像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那样,欺负人家孤儿寡妇,靠一些女人的手段来夺取天下。朕应该在刘邦和刘秀之间,轩辕帝怎么能比得上呢?!”他的大臣们都叩头呼喊“万岁”。

【释义·点评】

亨之:“亨”,通“烹”。
纲绝而维弛:维纲,纲纪、法度。
异姓并起:异性,指非“刘”姓的诸侯。
置之:置,赦免。
脱遇光武:脱,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如果”。

 

    公元前203年,楚汉相争到了相持阶段。策士蒯通便劝说韩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认为汉王待自己甚厚,不忍背之。蒯通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韩信所用,便装疯做了巫师。后韩信被吕后和萧何定计诱杀,临刑前他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于是高祖刘邦便下诏搜捕蒯通。蒯通被带到刘邦跟前,刘邦便要煮了他。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蒯通便辩称,当秦朝失去帝位时,天下诸侯都想得到它,当时自己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想夺帝位的人太多了,能煮得完吗?尽管“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这话,明显是谎言,但刘邦还是被他的巧舌如簧说动了,把他赦免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句话为蒯通所言。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的注解说“以鹿喻帝位也”。后多以“逐鹿”比喻争夺统治权。运用举例——《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唐·魏征《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清·李渔《奈何天·分扰》:“两下里分头逐鹿,各仗韩卢,并倚昆吾。”周恩来《春日偶感》诗之一:“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有时也用以比喻追逐名利富贵。例句——王西彦《静水里的鱼》:“‘一个在利禄场中逐鹿惯了的人,’他自顾自地继续着,‘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谈助》里对“逐鹿”进行了探源:“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以天下喻鹿,语虽出于汉世,然《春秋》有其语矣。《襄十四年》:戎子驹支曰: 肴之师,‘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则其语尚矣。不独是也,《六韬》:太公谓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则逐鹿之说久矣,不在汉世也。”
    后赵皇帝石勒在和臣子徐光喝酒闲谈时,活用了“逐鹿”这一典故:“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如果遇到光武帝刘秀,就一起在中原争夺,还不知道政权会落在谁的手上。由此产生了成语“中原逐鹿”或“逐鹿中原”和“鹿死谁手”。
    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泛指整个中国;鹿,比喻帝位、政权。“中原逐鹿”或“逐鹿中原”的意思就是争夺政权。运用实例——唐·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明·骆用卿《题韩信庙》诗:“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野叟曝言》第九五回:“但孤家非比别峒之主,止于雄长一方,不日便当逐鹿中原。”
    “鹿死谁手”本意是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现多泛指在竞赛或竞争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