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伯牙鼓琴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知音、绝弦)

时间:2011-11-23 12:01:49 点击:

  核心提示:【原文·出处】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原文·出处】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篇》节选

相关典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汤问》节选

【译文·故事】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弹琴时刚想到泰山,钟子期说:“琴弹得真好啊!(琴声中)高峻的样子像泰山!”过了一会儿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琴弹得真好啊!(琴声中)浩渺的样子像奔腾的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摔坏了琴扯断了弦,一生再也没有弹过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让他可以为其弹琴的人了。

【释义·点评】

志在泰山:志,意向。
巍巍:高俊的样子。
洋洋:盛大貌。

    在中国古代有两对朋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们就是管仲和鲍叔牙、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基于理解和宽容,表现在政治趋向上的认同以及在利益分配上的忍让;而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则是精神志趣上的高度一致,是心与心的彼此欣赏。伯牙通过琴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希望有人能够听得懂自己的心声,而钟子期正是他的知音。无论他奏高山还是奏流水,钟子期都听得出来,而且对他的弹奏技巧称许有加,这是多么难得啊!所以在钟子期死后,伯牙就再也没有弹过琴,因为懂他的那个人不在了。
    明代冯梦龙曾将这个故事写成了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了《警世通言》里,可供参考。不过,伯牙本姓伯名牙,并不姓俞。所谓俞伯牙,是冯梦龙杜撰出来的姓。
    今日所传《高山流水》古琴曲,据称就是根据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而谱写的。而“高山流水”也就成了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的典故,或用来比喻乐典高妙。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此典:“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伯牙视钟子期为知音,所以后世也将“知音”比喻知己,或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明·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南唐·李中《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世遂以“绝弦”来比喻失去知音。魏·曹丕《与吴质书》:“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唐·沈佺期《伤王学士》诗:“感游值商日,绝弦留此词。”宋·司马光《送王待制知陕府》诗:“绝弦悲宿草,抚首念诸孤。”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