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节选
【译文·故事】
况且您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邯郸学习走路的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走路的本领,只得爬着回去了。
战国时期,传说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潇洒,赢得了外地人的羡慕。燕国寿陵的一个少年,就特别迷恋那样的步态,于是专门到邯郸学习。他亦步亦趋地跟在人家后面模仿,一段时间以后,不仅没能学成邯郸人的步态,连自己原来是怎么走的也忘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去了。
【释义·点评】
寿陵:古地名,战国时燕邑。
余子:弱龄未壮,谓之余子。
这是庄子在《秋水》这篇文章里借魏牟之口向公孙龙讲的一个寓言故事。这个典故启示我们:勇于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不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否则很可能是人家的优点没学到,又把自己的长处弄丢了。
因此后人常用“邯郸学步”或“寿陵失步”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运用举例——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诗:“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为文必师古,使人读之不知所师,善师古者也……若拘拘规效,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则陋矣。”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邯郸学步。”《歧路灯》第一○一回:“‘什么古迹?’娄朴道:‘学步桥。’ 盛希瑗道:‘是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么?’”唐·李白《古风》之三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秦牧《艺海拾贝·“邯郸学步”》:“自从庄子的著作中叙述了它以后,‘邯郸学步’或者‘寿陵失步’这句成话,常常被许多人所引用。”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