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长作品 >> 散文 >> 内容

时间:2011-11-24 18:53:07 点击:

  核心提示:马上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让人想起火想起灯的节日。放焰火、闹花灯、猜灯谜使得这个节日总是红红火火,显得别具韵味。 灯本来是极具实用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对火的巧妙发现和利用。据考古资料,早在距今约70万...

 

    马上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让人想起火想起灯的节日。放焰火、闹花灯、猜灯谜使得这个节日总是红红火火,显得别具韵味。

    灯本来是极具实用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对火的巧妙发现和利用。据考古资料,早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猿人已经开始将火用于生活之中,而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成型的灯具出现。在人类进化的漫漫长夜里,正因为有了灯,人类才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跋涉于漫漫长夜之人,当看见前面有了灯光时,心也便被照亮了。 今天,灯具的制作工艺越来越讲究,尤其是电灯的出现,使得灯的观赏功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和各式各样的装饰灯具将城市装扮得流光溢彩。然而,可能是恋旧情结在作怪吧,那怕再辉煌璀璨的灯具,比起曾烛照过你童年的灯来说,咀嚼起来都会黯然失色。

    此时,家乡那满身油腻腻粘满了尘埃和浮游杂物的小油灯,就渐渐浮现在了我记忆的碑版上。

    我记得那小油灯就放在我家土炕边的“山墙”上,灯身是旧的墨水瓶。冬日的夜晚,母亲就在那昏黄的灯光里纺线。儿时的我躺在被窝里,常常望着母亲出神。小油灯柔和的光线,勾勒出母亲慈爱安祥的面容,而把她的身影大大地投射在泥皮斑驳的墙面上。我看着那影子的胳膊扬上去落下来扬上去落下来,耳边是单一的、好象永远也不会停歇的“嗡嗡……,嗡嗡……”的纺车声。那样的氛围,给了我安全感,渐渐地……纺车声远去了,我便进入了梦的世界。不知过了多久,当我睁开眼时,常常还会看到母亲坐在小油灯的光晕里摇动挥舞着手臂……。

    后来,当我能读一些闲书的时候,还是在冬日的夜晚,还是在这样的小油灯下,我常常瑟缩在被窝里,只露出一个脑袋,把借来的书赶着看完。有时看得太入神,小油灯把头发烧焦是常有的事儿。小油灯只照得书上有点亮,周围依然是黑糊糊的,窗外又是那样的静,在那样的境况下读书很容易入迷,以至不知身在何处。奇怪的是,我的视力在小油灯昏暗的光线下,竟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所以我说,现在中小学生视力减退得快,固然是课业负担太重,但也是电灯太亮了。老婆则说我:又在散布谬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多数人心中都有一盏或几盏灯,烛照着记忆的隧道,给艰辛的人生旅途带来些许的温馨暖意。

    在我的记忆里还有一种灯,是家乡过年在街上悬挂的灯笼。也不知从什么年代流传下来的,整个小村每年有三户人家负责年节放鞭炮、挂灯笼等事宜,按住户在街道上的自然排序轮流“坐庄”,经费则由他们到各户收邀,并公开帐目,村里人把这叫作“天地会”(从名字看当初肯定带有迷信色彩)。腊月二十七是“天地会”按常例糊灯笼的日子,总会有一群大人孩子围着看。那是一种方形的灯笼,灯架可以上下抽拉,里面放的也是旧墨水瓶改做的小油灯,外面糊的是糊窗户用的白毛头纸,为了显示喜庆,灯笼棱上再贴几个菱形的红纸片。年三十早晨,粘着五颜六色纸“吊挂儿”的灯笼绳子便被拉起来了,让人一看便心花怒放。晚上挂第一次灯笼,几乎整个村庄的六七岁到十二三岁的孩子都去帮忙掂灯笼,我当然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每个孩子都以能掂上一两个灯笼为荣耀。欢笑声、吵闹声和街上一个个离地一尺来高游走的灯笼,是春节留在我心中的永不磨灭的记忆。当六十多条绳子,每条绳子上都有两个灯笼挂起的时候,站在十字路口四面一望,那两行灯笼倒像是顺街串起来似的,黑黑的街道上便有了昏昏黄黄的光亮,灯影里放鞭炮的孩子,就象一个个活动的精灵,火药味和蜡油味不时会扑入鼻孔。这一切都切切实实地让儿时的我觉得:过年真好! 

    灯笼挂到正月初五会停几天,然后再从正月十三挂到十六。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如果八月十五云彩遮住了月亮,那么正月十五就会有“雪打灯”的景观出现。究竟八月十五云彩有没有遮住月亮,我不知道,但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景象,确实遇到过两三回。那意境真是太美妙了,雪粒儿打在灯笼纸上沙沙的声响是另一种天籁之音,而雪花在灯笼昏黄的光晕里轻舞飞扬,不由使人心旷神怡,元宵节也便因天意作美而平添了更多的祥和喜气。

    今年元宵节会下雪吗?目前还看不出一点迹象。即便下雪,在城里看雪打电灯,又有多少意趣呢?

杨新华

                         2002年2月24日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原创
  • 下一篇:疙瘩汤
  • 上一篇:怪伯轶事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推荐
    • 没有
    本类固顶
    • 没有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