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长作品 >> 散文 >> 内容

看地

时间:2011-11-24 19:25:36 点击:

  核心提示:这是说的过去在生产队时候的事。看地,并不是用眼睛看着地,而是看护地里的庄稼。那时候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完全成熟,就经常会有被割、被挖、被摘的事发生,所以几乎所有的庄稼都需要看护,就这...

 

    这是说的过去在生产队时候的事。看地,并不是用眼睛看着地,而是看护地里的庄稼。那时候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完全成熟,就经常会有被割、被挖、被摘的事发生,所以几乎所有的庄稼都需要看护,就这,仍然断不了有被“偷”的情况。 

    看地这事儿,轻省,不用费力气,是个“美差”。一般来说,看麦子是时间最短的,往往是看收割以后还没来得及拉到麦场上的在地里横躺着的麦个子,时间也就是一晚上。当然,如果第二天在别的地块割下,还是没有全部拉完,仍然需要看,但人员并不固定,都是白天收工时,队长临时指派几个小伙子。晚上到地里也就是睡睡觉,第二天该干啥干啥,计工分时多加一个工就是了,有点象现在城市单位里的值班。那时候,我把看麦子当作一件很浪漫的事,吃罢晚饭,用根棍子或铁锨把儿挑起一床被子,往肩上一扛便出发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扑入鼻孔的是表杆热乎乎的那种气息,满天的星斗闪闪烁烁,这样的情景,是平时晚上呆在家里看不到的,心里不由就有一种新鲜和感动。也常常便想起《艳阳天》里,男女主人公走在麦田里的情景来,那女的被男主人公身上的青春气息所陶醉,竟心神迷离。每当想起那情景,自己有时竟也心猿意马起来,幻想着这时要是身边也有个大闺女该多好。到了地里,有时会几个人聊会儿天,说点荤故事或荤笑话。等都有点乏了的时候,各自开始掂麦个子在四个地边和地角上垒“床”,然后把被子向上面一铺,铺半面盖半面。看着天上的星星,想一些刚才谈的人和事,有时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然后叹一口气,就不知不觉睡着了。 

    那时候,我还看过绿豆,看过玉米、看过芝麻、看过花生、看过棉花,看护时间最长的庄稼要属红薯了。当红薯在地下长到有鸡蛋大小的时候,队里就开始派人看护了,刨完红薯还要看着地,然后队里再用犁把地翻一遍,后面跟着人,捡掉落在地下的红薯。再等到把地丈量着分到各户,大家用铁锨一锨一锨地翻过,捡掉队里翻地时落下的红薯,这看红薯的庵子才会撤。 

    看红薯的庵子一般是用谷草或秫桔搭成的,横截面是一个三角形,象瓦房的屋顶,不过两面却很陡,因为秋天雨水多,至少下中雨不会漏才行,陡一些,就会减少雨水的下渗。看红薯一般是两个人,派着谁就是谁了,很固定,队里就不再派别的活了。白天倒着班,一人半天,当班的人见到接班的人,才能回去吃饭,晚上则是两个人一起。有一年,有个叫李占中的和一个叫秦元子的搭伙计看红薯,那李占中晚上有点事,就让孩子代他去替班。那孩子才十三四岁,庵子里用的是吊在横梁上的煤油灯,那天晚上不知怎么的,那煤油灯窜起的火苗子引燃了庵子上的秫桔叶子,整个庵子也便着起来了。正是晚上十来点钟光景,多数人家还没有睡,就听得村外大声哭喊着:“元子!着火了!呜呜……着火了!元子!呜呜……”他也不知道喊“救火”,只是那两句翻来覆去的,不过那声音的恐怖,还是能让人听得心惊肉跳。其实庵子里能有什么呀?两床破被褥罢了。不过自那以后,队里便给看红薯的人配上了手电筒,没人再在庵子里点煤油灯了。 

    我和秦臭小也看过一季红薯。臭小当时有四十多岁,家里三个儿子两个闺女,虽说有两个儿子开始挣工分了,可常话说“半大小子吃干老子”,他们正是饭量大的时候,指望队里分的那点粮食哪够吃啊?所以每年分了麦子,都要跑到三十里地开外的邻县,去用麦子兑换成红薯干,以少换多,反正为填饱肚子呗。晚上和臭小睡在庵子里,他看我年轻,也常拿一些荤话开逗。夜里出去小解,他常常一边尿一边怒声地喊:“谁呀?!啊?!他妈了个╳的!”起初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问他:“有人吗?”他进来后说:“甭管有人没人,喊一喊,就能把他吓跑了。” 

    队里开始刨红薯了,中午收工时,看着一行行的红薯晾在地面上,着实让人高兴。那天我去替臭小的班,大老远的就看见他正在失急慌忙地往筐里拾红薯,然后倒在了自家自留地的白菜垅里。看见了我,他脸上好大的不自在,转而说:“你看着点人,我也给你弄一筐,晚上弄家去。”那一会儿,我的心狂跳不止,又不敢拒绝,怕他误会,只好望着风。我从来没觉得时间竟如此漫长,连空气都象凝固了一样。吃晚饭时,我给父亲说了这事,父亲说:“咱不要那红薯,可这事对谁都不能说。”后来,臭小也没再提那筐红薯的事。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却明显对我客气了,反倒让我觉得很不自在。从那时候我才知道,握有别人的隐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家户户再不用为肚子发愁而去偷偷摸一把、挠一把的了,看地也便成了历史。后来读到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语,便立刻引起了共鸣,深感古言不我欺也。 

杨新华

2003年1月5日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原创
  • 下一篇:怪伯轶事
  • 上一篇:阴阳角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推荐
    • 没有
    本类固顶
    • 没有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