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长作品 >> 散文 >> 内容

疙瘩汤

时间:2011-11-24 18:50:21 点击:

  核心提示:疙瘩汤是我喜欢吃的食物中的一种。疙瘩汤在今天实在算不上美味,但我有几天不喝疙瘩汤,就像是缺了多少嘴似的,心里头便想得慌。个中原因说起来也恐怕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我们常说饮食是一种文化,是说在饮食中包含...

 

    疙瘩汤是我喜欢吃的食物中的一种。疙瘩汤在今天实在算不上美味,但我有几天不喝疙瘩汤,就像是缺了多少嘴似的,心里头便想得慌。个中原因说起来也恐怕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

    我们常说饮食是一种文化,是说在饮食中包含了果腹以外的诸多东西。从大处说,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积淀了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性,是他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小处说,一个人的饮食嗜好,也积淀了这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他个性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某种食物,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好吃,而是在我们吃起它的时候,常常会伴有某种难以忘怀的回忆,这时食物不过是一种媒介而已,而我们潜意识中是要借这种有关联的食物,去咀嚼往事,无论这往事在当时是幸福还是痛苦,由于有了时间的距离,于是在今天它便有了审美意义,便能带给我们审美上的愉悦,这愉悦常常是一种悠悠的、淡淡的温馨的感觉。

    我关于疙瘩汤的最初记忆是小时候生病。那时,生产队每年分不了多少麦子,白面是非常金贵的,除了过年或过生日,再就是在生病时才能吃到。每当我发烧或拉肚子,奶奶便会说:“小子,想吃点什么?我给你拌疙瘩汤吧?”说着,便支起小锅,点上芝麻桔,然后到瓦罐里挖出一点点面来,洒上盐拌匀,再用水细心地拌成小疙瘩,下在开了的锅里,然后再切上姜末儿,滴两滴香油,然后端到我跟前说:“来吧,小子,吃了发点汗就好了。”而我总是吃得满头大汗,这除了姜的辣,多半还是对白面贪吃的缘故。所以,那时我也曾想,如果隔几天就生一回病也不坏。

    后来,长大了,有一年我在邻县的一家砖厂拉土,需从家里带白面到砖厂食堂换成饭票,食堂对我们克扣得很厉害,50斤白面只能换到40多斤饭票。后来我发现有的工友自己做饭,说可以节省不少呢。砖厂做饭有个便利条件,就是用火非常方便,窑上的观察孔就是一个大火炉。于是,在换饭票时,我就特意留下了一点面。窑上拉土的活是非常累的,中午饭我每顿都是五个馒头,不然就顶不住那样的强体力劳动,所以,我中午都在食堂吃。晚饭就不同了,晚上不用干活了,喝点稀的,也没关系。那时,我也不会做别的饭,于是便想到了疙瘩汤。我想,有多少日子没喝到疙瘩汤了呀?奶奶去世了,母亲也不在了,如今我一个19岁的小伙子,孑然一身在这举目无亲的所在,受这样的苦处,想起小时候奶奶、母亲给我做疙瘩汤的情景,那是怎样的一种宠爱呀!我决定要喝个疙瘩汤饱!同时也想以此宽慰我怅然的心绪。那一天,我也不知出了多少的臭汗,傍晚,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上了窑顶,用借来的锅添上了多半锅水,坐在了火势较旺的观察孔上,然后用一个面盆盛了一碗半面,放了半汤匙盐,用水搅拌成疙瘩,等水开后,一起下了进去,然后又用筷子搅开。锅滚了几滚后,疙瘩便熟了,大的如桃核儿,小的也如花生豆大小,已经看不到汤了,除了疙瘩就是面糊,我知道想吃奶奶、母亲拌的那般均匀的小疙瘩已不可能了。可是当我吃起我自己拌的疙瘩的时候,不知是由于太饿,还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感觉又是别一番滋味。于是,不一会我就吃得大汗淋漓了,但我也懒得去擦它,任它们在我的脸上、脊梁、胳臂上流淌,我只是觉得我的肚子怎么也填不饱了,好象那些疙瘩也全化成了汗水淌出来了一样。所幸,我是有备而来,锅里还有的是。直到一锅疙瘩让我吃了个底朝天,我才发现膝盖以上的裤子全让汗水浸透了,但心里的那个痛快劲儿简直没法说了。

    来到城市,成了家,老婆也做疙瘩汤,但是她是按照她小时候喝的那种疙瘩汤来做的,比如她就很喜欢先把一个茄子切成丝炒炒放在汤里,说是吃起来非常香,而我还是很喜欢白水煮疙瘩。但我做的疙瘩汤老婆不喜欢,一是嫌疙瘩太大,说是跟“拳头”似的;再就是嫌汤“白刺拉”的,看着就不好吃。其实,在我看来,疙瘩大点吃起来“壮嘴”;白水煮疙瘩也自有一种“清淡”的意味。由于我的观点老婆孩子都难以接受,所以,我们家的疙瘩汤就常让老婆做她喜欢的那种,除了少数应该服从多数这个原因,对我来说,也是有总胜于无吧。不过,老婆也颇能体谅我,有时候早起她会说:“我们俩喝奶,你随便吧。”于是我就做我自己的那种疙瘩汤,不吃任何所谓的主食,只喝疙瘩汤。老婆有时看我喝疙瘩汤的馋相,会说:“你呀,天生受罪的命!不过,倒是好养活。”

杨新华

编辑:披月望云 来源:原创
  • 下一篇:诗人的月亮情结
  • 上一篇: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本类推荐
    • 没有
    本类固顶
    • 没有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