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漆身吞炭(豫让报恩、斩空衣)

时间:2011-11-24 20:33:23 点击:

  核心提示:豫让为主报仇的故事。...

 

【原文·出处】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节选

【译文·故事】

    豫让,晋国人,从前曾经为范氏和中行氏做事,但并不知名。后离开去为智伯做事,智伯非常尊重爱护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联合起来,灭了智伯。灭了智伯之后,他们就三分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所以漆了智伯的头颅,当作酒器。豫让逃到山中,心想:“啊呀!士人应当为知己的人牺牲生命,女人应当为悦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知遇我,我一定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了,我的灵魂才不会感到惭愧。”于是他便改换姓名,扮做一个犯罪受刑之人,进入赵襄子宫里,在厕所中涂刷墙壁。怀中揣着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到厕所来,一时心悸,就命捉拿审问涂刷厕所的奴隶,结果是豫让,身上揣着武器,说要为智伯报仇。身边的人都要杀掉豫让,襄子却说:“那是有义气的人,我以后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了没有后代,他的家臣想为他报仇,这表明智伯是天下贤能之人呀!”最终放豫让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使之长满恶疮,吞下木炭使声音变得沙哑,让自己的容貌不能被人认出来,在街市上行走乞讨。连他的妻子也不能认出他。走去见他的朋友,他朋友辨认出是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 “我是。”他朋友为他哭着说:“以您的才能,托身去做襄子的家臣,襄子一定会亲近宠幸您。亲近宠幸您,您就可以做您想做的事,这样不是更容易吗?为什么要残害身体、苦变形状,就是为了找襄子报仇,这不是很艰难吗!”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事人做人臣子,还想杀他,这便是存了不忠之心来侍奉他的君王。虽然我这样做非常困难,但是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想用这个使天下后世做人臣子、却存着不忠之心去侍奉他君王的人感到羞愧。”
    他走了之后,没多久,襄子预备外出,豫让便潜伏在襄子必然经过的一座桥下面。襄子到了桥边,马忽然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想刺杀我。”使人追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责备豫让说:“您不是曾经臣事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灭了,但您并不为他们报仇,反而委身效忠智伯为臣。智伯也已死了,您为什么偏偏要替他这样再三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范氏和中行氏都以普通人对待我,我因此以普通人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以国士待我,我因此要以国士的方式报答他。”襄子不觉长叹一声,流泪说道:“啊呀豫子!您为智伯尽忠,已经成名了;而寡人赦免您,也做得足够了。您还是自己做个打算,寡人不能再放你走了。”便命卫兵包围了豫让。豫让说:“臣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人家的美德;而忠心的臣子,有为名节牺牲的道理。从前您已宽赦放过了臣,天下的人没有不称颂您贤德的。今天的事情,臣本应伏罪受诛,但希望求得您的衣服击打它,来聊且表示我替智伯报仇的意愿,这样即使死也不觉憾恨了。这不是我敢奢望得到的,只是斗胆说出心里的话。”于是襄子很为豫让的义气感动,便让人拿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跳跃了三次来击刺它,说:“我可以到地下跟智伯有个交待了。”于是弯腰用剑自杀了。死的那天,赵国志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流下了眼泪。

【释义·点评】

女为说己者容:说,古同“悦”。
刑人: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
漆身为厉(lài):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
吞炭为哑: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委质:初次拜见尊长时致送礼物。这里有托身的意思。

    在这里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古代侠士的形象——豫让。他所追求的是人格的尊严,当初范氏和中行氏只是把他当作一般人来看待,所以他觉得他们并不是自己的知己,因而他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而他的新主人智伯就不同了,智伯是把他作“国士”来看待的,因此他决定也用“国士”的标准来报答他,愿为他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行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破坏自己的形象。当朋友向他提出他可以假装追随襄子,然后再报仇时,他说出了一番理由,那就是一旦委质于人就不可再有二心。因此他宁可备尝艰辛,宁可不成功,也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背上为人不忠的恶名。因此他的气节和忠义精神虽然显得有点“愚”,却是那么纯粹,因而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在这个故事里,司马迁利用豫让的行刺对象赵襄子感于豫让的忠义,一再地对豫让宽免并为之流泪,然后又让他以剑击衣的态度,从另一方面进一步地衬托了豫让的形象。
    后来人们便用“豫让”来泛指刺客。例句——明·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豫让心,先试荆轲剑。”陈衍《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尝召登弹筝。后谏曰:‘此叛家婢,女中独无豫让乎,安得轻近御前?’”
    用“漆身吞炭”、“漆身”、“吞炭”等,来比喻舍身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典故运用举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覩圣颜。”明·朱鼎《玉镱台记·新亭流涕》:“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梁书·侯景传》:“福禄官荣,自是天爵,劳而后受,理不相干,欲求吞炭,何其谬也!”唐·周匡物《及第后谢座主》诗:“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斩空衣”也是豫让标志性举动。李白《东海有勇妇》:“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江淹《别赋》:“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其中“赵厕”即指豫让涂厕欲刺襄子之事。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