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心腹之疾(心腹之患)

时间:2011-11-24 20:53:04 点击:

  核心提示:成语“心腹之疾”或称“心腹之患”的来历及背景故事。...

 

【原文·出处】

    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梵槚。槚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节选

【译文·故事】

    吴国将要讨伐齐国,越王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朝见,吴王和臣下都收到了赠送的财物和礼品。吴国人都很高兴,惟独伍子胥感到害怕,说:“这是在豢养吴国啊!”就劝谏说:“越国对我们来说,就像心腹中的一个病。同处在一块土地上,而有求于我们。他们的柔顺服从,是要达到他们的目的,我们不如在这方面早做准备。在齐国如愿以偿,就好像得到石田一样,没法使用。越国不用挖池沼,吴国也会泯灭,好比让医生治病,而说‘一定要留下病根’那样的事,是从来没有的。《尚书》的《盘庚之诰》说:‘如果有猖狂捣乱不顺从命令的,就统统铲除不留后患,不要让他们的种子留在这土地上。’这就是商朝所以兴起的原因。现在您的做法有所改变,想要用这种办法来求得称霸的大业,不是太困难了吗?”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改姓王孙氏。伍子胥办完差事回来,吴王听说这件事,便派人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让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说:“在我的墓地上种植槚树,槚树可以成材。吴国大概就要灭亡了吧!三年以后,吴国就要开始衰弱了。事物达到了极致就要损毁,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释义·点评】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讨伐齐国,越王勾践率领众臣子携带丰厚的礼品朝见吴王阖闾,吴王和许多官员都得到馈赠,上上下下一片喜悦,惟独伍子胥对勾践此举感到忧惧。他认为,勾践的行为不过是“豢养吴人而已”。言外之意是,勾践表面殷勤,实际是想宰杀吴国。伍子胥认为出兵伐齐,作用不大,当前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夫差根本不听。没过几年,越国趁吴国北上伐晋国时出兵伐吴,将吴国彻底打败。
    “心腹之疾”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严重的隐患。例句——《战国策·赵策一》:“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吕氏春秋·知化》:“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
    后“心腹之疾”也作“心腹之患”。例句——《后汉书·陈蕃传》:“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三国志平话》卷中:“今有心腹之患,备困于夏口,惟存残将,无计得脱。”李一《荆宜施鹤光复记》:“夫天下事惟心腹之患为最可虑,而况乎宜昌为西北门户耶?”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