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曾参杀人(曾母投杼、曾子杀人、投杼之疑)

时间:2011-11-24 21:13:27 点击:

  核心提示:关于“曾参杀人”典故的原文、翻译及点评。...

 

【原文·出处】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战国策·秦策二》节选

【译文·故事】

    从前曾子住在费邑,费邑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的。”照常织布。过了不久,又有人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还是能照常地织布。不久,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了,便丢下梭子翻墙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释义·点评】

杼:这里是指织布机的梭子。“杼”和“梭”是织布机上的两个物件。“梭”的作用是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横线);而“杼”是吊于人前的,可以前后移动,经线从杼齿间通过,杼的作用是把梭牵引的纬线推到织口,碰紧。古文中有时也用“杼”代指“梭”。

    “曾参杀人”这个典故启示我们:一个流言的产生往往并非空穴来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分析,去伪存真地加以辨别。就拿“曾参杀人”来说,的确是有一个叫“曾参”的杀了人,但此“曾参”非彼“曾参”,如果听话的人能细加询问,作一番调查,就不会人云亦云,使流言不胫而走了。再就是人言可畏,即使是最信任你的人,在众多的流言面前也会心生迷惑,信以为真。正所谓“三人言成虎”。
    所以,后来“曾参杀人”便用来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之祸了。例句——南朝·宋·鲍照《谢随恩被原疏》:“繇臣悴贱,可悔可诬,曾参杀人,臣岂无过。”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寃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明·张岱《投杼操》:“言三至兮惑其母,曾参杀人市有虎。”   
    在这个故事里的“投杼”也成为典故,用来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例句——《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之贤不若曾参 ,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参之母信曾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北齐书·文襄帝纪》:“当是不逞之人,曲为无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宋·孝宗《复岳飞官封敕》:“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明·何景明《上杨邃庵书》:“夫谗言屡至,慈母投杼;浸渍之灌,可解胶漆。”“投杼”亦表示织布或借指织女星。明·夏完淳 《七夕咏牛女》:“汉北有负轭,汉南有投杼。”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