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 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节选
【译文·故事】
(郑国卿大夫)子太叔拜会晋国大夫赵简子,赵简子向他询问揖让、周旋之礼,子太叔说:“这是仪式,不是礼。”赵简子说:“请问,什么是礼?”子太叔说:“我曾听先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的原则,地的法则,百姓行为的依据。’既是天地的法则,百姓便效法实施。……”
【释义·点评】
子大叔:姓游名吉,春秋时郑国正卿。大,同太。
郑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18年),因周景王姬贵驾崩引发的王位继承之争,仍在继续。为缓和矛盾,维护王室安定,诸侯盟主晋顷公召集郑、晋、宋、卫、曹、邾等国,在黄父(又名黑壤)开会,商讨王位继承问题。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游吉、宋国的乐大心等。会见中,晋卿赵简子(即赵鞅),向郑国的大夫游吉询问什么是“礼”。游吉认真思考后,利用子产的话对“礼”作了诠释。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侯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被后人概括为成语“天经地义”,表示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例句——晋·潘岳《世祖武皇帝诔》:“永言孝思,天经地义。”《明史·何维柏传》:“及居正遭父丧,诏吏部谕留。尚书张瀚叩维柏,维柏曰:‘天经地义,何可废也。’”清·谭嗣同《仁学》十:“俗间妇女,昧于理道,奉腐儒古老之谬说为天经地义。”浩然《艳阳天》第九五章:“你要吃饭,就得干活儿!不劳动不得食,这是新社会的章程,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