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任昉《述异记》节选
维天有汉,蓝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经·小雅·大东篇》节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宗懔 《荆楚岁时记》节选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
【译文·故事】
在一条大河的东面,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她是天帝的女儿,成天不是织布就是做针线活,一年一年地劳作,织成了像云彩一样美丽精细的衣裳,辛辛苦苦却没有高兴的样子,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容貌。天帝可怜她的孤独,就把她嫁给了大河西面的牵牛作为妻子。从此以后她就对纺织不再上心,贪图欢乐不再回去了。天帝很恼怒,于是责令她回到大河东面,一年才允许他们见一次面。
【释义·点评】
牛郎织女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作为神话人物,是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这从《诗经·小雅·大东篇》“维天有汉,蓝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即可得到证明。到汉代这一悲剧爱情故事已具雏形,《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所描绘的正是两星亦即夫妻隔银河相望,却不能相会的情景。到南北朝时期任昉《述异记》中,则有了造成他们悲剧的主导人物“天帝”,后又演化为“王母娘娘”。再到后来,有了每年的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并被定名为“乞巧节”、“七夕节”。相传在这一天无数喜鹊会飞去为他们搭桥,牛郎织女便在鹊桥上相会互诉衷肠。
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夫妻天各一方,所以后来人们便把两地分居的夫妻称作“牛郎织女”;而“鹊桥”使得他们夫妻团聚相会,所以人们又把给人介绍对象为“搭鹊桥”。明·陆采《怀香记·相思露意》:“若得鹊桥通一渡,管教织女会牛郎 。”川剧《柳荫记》:“祝英台 :弟也曾鹊桥高架,银河等候,哪见你牛郎来会织女星。”
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歌赋、戏曲文字及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例如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宋代秦少游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等等。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