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节选
【译文·故事】
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树桩。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扭断脖子死了。于是,这个耕田的人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兔子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身(这样的行为)却被宋国人耻笑。现在(如果)国君想用先王的治国方略,治理当今的百姓,都是在犯和那个宋人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
【释义·点评】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桩。
触:撞到。
走:跑。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古代耕田翻土用的农具。
冀:希望。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五蠹》这部作品中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也就是说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在讲述这些观点时,他讲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那个宋国的农民因为兔子撞在树桩上自己得到了利益,于是连农活也不干了,就守在树桩前,还希望发生兔子撞死的事。他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此一时彼一时”,事物一直在运动变化着,一切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以,韩非用这个故事意在说明,那些一味崇尚“先王之教”的国君,就如同这个宋人一样,并不明白先前的政策并不能适应今天的世情。
后人把韩非讲的这个故事称作“守株待兔”,并成为成语。意思是守着树桩等着兔子来撞死。“守株待兔”可用以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例句——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宋·陈师道 《清月长老再住荐福疏》:“守株待兔,虽达者之不为;面壁磨砖,亦古今之常事。”也可比喻企图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例句——《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踄,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守株待兔之辈。”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