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立雪求道

时间:2011-11-23 08:56:32 点击:

  核心提示:神光“立雪求道”的故事。...

 

【原文·出处】

    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节选

【译文·故事】

    当时有个僧人叫神光的,是性情旷达之士。长久居住在伊洛一带,博览群书,喜欢谈玄妙的哲理。常常感叹说:“孔子、老子的学说是讲礼仪规范风纪法度的,《庄子》、《易经》这样的书没有讲透玄妙的哲理。近来听说,达摩大士居住在少林寺,高人(距此)不远,应该拜访玄境。”于是前往那里一早一晚参见侍候。达摩祖师经常面向墙壁端坐着,神光没有听到什么教诲勉励的话。神光自已想:“过去的人求道,(不惜做出)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的种种壮举)。古人尚能像这样,我又是什么样的人(难道做不到吗)?”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夜,天下起了大雪。神光坚毅地站立不动,天亮时积雪漫过了膝盖。祖师怜悯地问道:“你久立在雪地中,要求什么事?”神光悲泣说:“只希望和尚慈悲,用如来教法,普度众生。”

【释义·点评】

伊洛: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这里指伊水、洛水之间一带。
达磨大士:菩提达磨,又称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大士,是对高僧的敬称。
至人: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玄境:玄妙之境。是对达摩所在少林寺的恭称。
敲骨取髓:敲碎骨头,取出骨髓。这里是禅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

刺血济饥:即世尊与憍陈如等五比丘过去世之因缘故事。《贤愚经》上言:昔时阎浮提有国王,名为弥佉罗拔罗,慈悲仁厚,常以十善教诲士庶,以至诸啖人血气之疫鬼,亦摄持身口意而敦从十善,然日久不免饥羸困乏。一日有五夜叉来至王所,请求解困,王因哀愍乃自刺身体五处,以鲜血供五夜叉饮之。王复告知五夜叉,他日成佛,当以法身之戒定慧血,灭除彼等三毒诸欲,令得涅盘安稳之境。弥佉罗拔罗王即世尊之前身,五夜叉即五比丘;故世尊初成道时,五比丘以此因缘首先得度。

布发掩泥:《因果经》上言:一日,善慧得知燃灯佛即将从此路过,他发现有一段道路满是泥泞,心想,如来千福轮足是何等尊贵,怎么可以踏此浊湿之地?于是便脱下身上的鹿皮衣盖在地上,但皮衣仍不足以掩泥,于是他便全身躺于地面之上,将头发解开覆于地上,让佛从其身体上走过。

投崖饲虎:佛教故事:摩诃罗陀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国王的三个太子,一天去山里打猎,看见一只快要饿死的母虎正准备吃掉她的七只幼虎。三太子摩诃萨埵想用自己的生命来救这几只饿虎,他来到虎群旁边,躺了下来,但是饿虎已经没有力气来吃他。于是,萨埵又爬上山岗,将身体刺破,流出血后,跳下山崖,饿虎舐食他的血后,有了力气来吃他的肉。二个哥哥半天没看见萨埵,便一起沿路寻找,终于找到了萨埵的尸体,慌忙回宫禀告。国王知道后说道:不必伤心,萨埵以一人的性命救了九条性命,是值得的。
雨雪:雨,下,名词动用。
甘露门:指如来之教法。甘露为涅盘之譬喻,故趋赴涅盘之门户譬之为甘露门。又作甘露法门。
群品:佛教语。指众生。

 

    神光,即慧可(487年-593年),又名僧可,俗名姬光,号神光。他原是一位精通世学与佛法的学者,三十岁时至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四十岁时,至嵩山从学于达摩门下六年,尽得其心法,被尊为禅宗二祖。
    “立雪求道”记载的就是慧可最初向达摩求道时的一段故事。起初达摩对慧可不理不睬,只是向壁端坐。为了表明自己求道的决心,慧可坚持在大雪中站立一夜,终于感动了达摩。最终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后来“立雪”就成了僧人精诚求法的典故。运用举例——唐·贾岛《送金州鉴周上人》诗:“峨嵋省春上,立雪指流沙。”唐·贯休《题简禅师院》:“继后传衣者,还须立雪中。”宋·丁谓《送僧归护国寺》:“南归八桂禅庭在,后夜僧怀立雪心。”宋·吴儆《和刘守韵》:“浮云出岫本无意,立雪齐腰谩觅心。”清·钱谦益《与惟新和尚书》:“若夫顺风立雪,头面顶礼,咨请参扣,固非可一隅尽也。”
    “立雪”也是尊师求学的典故,详见“程门立雪”。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