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范公偁《过庭录》节选
【译文·故事】
吴郡有个人叫孙山,是能言善辩的才子。到别的郡参加应举考试,同乡有个人把儿子托付他带着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没有考取,孙山的名字缀在解榜的末尾。孙山先一步回家,乡人问孙山他儿子考取没有,孙山说:“解榜名单的最后是孙山,令郎更在孙山之外。”
【释义·点评】
滑稽:古意与今意有所不同。古代是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现在一般都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
失意:不如意,不得志。这里指落选。
解名:解榜名单。
古代科举考试程序大体分为地方考试和京师考试。唐及五代称“解试”和“省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创立殿试,遂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并为后代所沿袭。科举考试被录取称为中式;解试中式的榜文称为解榜。孙山和他乡人之子参加的就是解试,即科举程序中第一级的考试。同乡之子没有考取,孙山考取了,名字在解榜的最后。孙山是有名的嘴皮子利落的才子,所以当同乡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时,他就来了句顺口溜——“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解榜名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而令郎更在孙山之外。言外之意是榜上无名。
后来“孙山”就成了考末名的代称,“落孙山”、“孙山之外”都表示没考中。运用举例——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场事毕。仲芬文章佳甚,同人决其不出五魁。及揭晓,竟落孙山。” 清·李渔《怜香伴·僦居》:“只因仕重资格,不肯俯就功名,虽然落过九次孙山,却不曾挫得我一分锐气。”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二回:“他家一贫如洗,其父不过是个诸生,业已去世,既无钱财,又无势利,因此也在孙山之外。”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上》:“如制艺之外,一无所长,虽文字极优,亦置孙山之外。”
成语“名落孙山”也是出自这个典故,“名落孙山”的原意是在解榜名单上名字落在了孙山的后面,孙山是最后一名,名字还在孙山的后面,就表示没被选取。所以后来就把投考或选拔未中比喻为“名落孙山”。运用例句——清·袁枚《新齐谐·韩宗琦》:“揭榜后,名落孙山。”清·陈端生《再生缘》第十四回:“乡场不中还犹可,名落孙山怎处分。”欧阳予倩《人面桃花》第一场:“小生在这试官之中无有亲戚朋友,又无钱打点,便名落孙山之外。”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若不幸名落孙山,那时更自难堪。”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