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节选
【译文·故事】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下了大雪,睡醒发现了,打开房门,让仆人斟上酒,放眼四望,到处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来回踱步,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起了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达,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没进去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呢?”
【释义·点评】
王子猷:名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
戴安道:即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居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州)。终身不仕。
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人。
魏晋之际,文人雅士不拘形迹,率性而为,他们追求个性的张扬,以不合流俗相尚,这也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王子猷雪夜访戴这一故事,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气质。夜里大雪突降,他睡醒发觉后,兴致盎然,于是又是喝酒又是吟诗。这时突然想起了好友戴逵,觉得这时戴逵也一定会和自己有一样高的兴致,于是连夜乘小船前去拜访戴逵。一夜奔波,来到戴逵的门前,这时天光放亮,先前的兴致业已消磨殆尽,于是便决定返回。有人问他奔波了一夜,不就是为了访戴吗?怎么又返回呢?其实,王子猷不过是要为自己一时的兴起找个安顿处和交流对象,访戴的目的也在于此。既然到门口已经没了这个兴致,就没有必要非得见戴。见戴并不是目的,而想见戴便去见戴,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路近还是路远,这样随性而为的过程才是他所追求的。雪夜访戴有情节、有山水、有意境,所以《雪夜访戴图》成为历来文人画的热门题材。
后来称访友为“访戴”、“寻戴”就是出自这一典故。运用举例——唐·皇甫冉《刘方平西斋对雪》诗:“自然堪访戴,无复《四愁》诗。”秋瑾《齐天乐·雪》词:“谢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访戴舟回,襟怀多半为伊阻。”前蜀·韦庄《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诗:“踏雪偶因寻戴客,论文还比聚星人。”也称“扁舟乘兴”或“山阴乘兴”。例句——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扁舟乘兴客,不惮苦寒行。”明·高启《题朱氏梅雪轩》诗:“雪晴花发须相记,我亦扁舟乘兴来。”唐·罗隐《寄崔庆孙》诗:“还拟山阴乘兴,雪寒难得渡江船。”宋·张孝祥《踏莎行》:“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 ”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