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房玄龄等《晋书·王珣传》节选
【译文·故事】
当时孝武帝兴趣高雅爱好图书,王珣和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都以才学和文章(非同一般)被孝武帝所亲近。等到王国宝讨好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王珣他们意见不和,孝武帝考虑自己死后一定会生出怨恨嫌隙,所以就让王恭、郗恢出去担任了地方官,而委任王珣为宰辅重臣。(一天夜里)王珣梦见有个人拿一支像椽子般大小的笔给了他,醒来后,王珣跟别人说:“这预示着将有‘大手笔’的事情(让我做)。”不久孝武帝驾崩,哀册谥议之类的文书,都是王珣起草的。
【释义·点评】
帝:指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典籍:泛指古今图书。
会稽王道子:司马道子,孝武帝司马曜同母弟,被封为会稽王。
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端右:指宰辅重臣。
椽:旧时房屋通常由梁、檩、椽架起屋顶,梁上放檩,檩之间放的木条即为椽。
哀册:文体的一种。古代帝王、王妃死后,将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这刻之于册的最后一篇祭文,称为哀册。
谥议: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谥议”。
王珣,字元琳,为东晋著名大臣王导之孙,王洽之子,书法家王羲之之侄。王珣梦见有人送给他如椽大笔,他认为这是将有“大手笔事”的预兆,结果还真应验了——不久晋孝武帝驾崩,丧礼上哀册谥议之类的文书,都是用他起草的。
王珣所言“大手笔事”,是指朝廷诏令文书之类的重要文章,后也称杰出的文辞、书画为“大手笔”。例句——《陈书·徐陵传》:“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清·宣鼎《夜雨秋灯录·迦陵配》:“(李太守)闲步殿上,观西天像,突见墨荷,惊为‘八大’再来人,问谁之大手笔。”
进而引伸称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或出手阔绰的人为“大手笔”。例句——唐·白居易《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吾闻武德暨开元中,颜师古、陈叔达、苏頲称大手笔。”宋·何薳《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负曝闲谈》第十五回:“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
以“如椽笔”或“笔如椽”比喻笔力雄健。犹言大手笔。宋·杨万里《送罗永年归永丰》诗:“所喜如椽笔,能挥却日戈。老夫留病眼,看子中文科。” 明·郭贞顺 《上俞将军》诗:“欲为将军纪战绩,天家自有如椽笔。”陈毅《题<长征会师图>》诗:“感谢母子如椽笔,写来悬挂人民之心间。” 宋·苏轼《光禄庵》诗之一:“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有时直接以“椽笔”指“大手笔”来称誉他人文笔出众。运用举例——宋·王安石《英宗皇帝挽辞》之一:“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金·刘迎《代王簿上梁孟容副公》诗之一:“妙年椽笔赋《长杨》,一日声名满四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叶楚伧《和仓海秋怀》之七:“尽有金瓯毁一角,可堪椽笔扫三军。”
后也常以“大笔如椽”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例如——清·陈恭尹 《观唐僧贯休画罗汉歌》:“大笔如椽指端揽,贝叶行间才数点。”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