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系,方见烹。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今求如我之徒,计从安簿?”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建业,权命煮之,焚柴万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燃以老桑树乃熟。”献者乃说龟树共言。权使人伐桑树煮之,龟乃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
——刘敬叔《异苑》节选
相关典籍:
东阳郡永康县吴时有人入山,逢大龟,担之未至家,遇夜,揽舟于岸。见老桑呼龟曰:“元绪,汝当死矣!”龟呼桑树曰:“子明,无苦也。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对曰:“诸葛恪明敏,祸必及于予。”明日,其人将龟献吴主,命煮之。三日三夜不死,遂问诸葛恪。恪曰:“此龟有精,须得多载老桑为薪,煮之立烂。”遂令以老桑斫之为薪,既燃即烂。
——《述异记》节选
【译文·故事】
吴国孙权当政时,在永康县有个人进山,遇到一只大龟,就把它捆起来要带回家。龟便说道:“出游没掐算好日子,被您捉住了。”这人觉得这龟很奇怪,就把龟担出山想献给吴王。夜里停泊在越里,就把船拴在一棵大桑树上。夜里大桑树忽然招呼龟说:“辛苦了元绪,出什么事了你呐?”龟说:“我被捉住了,就要被煮了。即使这样,就是砍光了南山上的木柴也不能煮坏我。”桑树说:“诸葛元逊见识广博,一定会使你受苦。假如他当下命令寻找我这类的树(当柴烧),又从哪些地方想办法呢?”龟说:“子明别乱说话,(不然)灾祸将会落到你身上。”树就安静下来不再说话。到了(吴国都城)建业,孙权下令煮龟,烧了有上万车的木柴,龟还是照常说话。诸葛恪说:“用老桑树烧火就能煮熟了。”献龟的人就说了龟和桑树的对话。孙权派人砍伐桑树来煮龟,龟很快就煮烂了。现在人们煮龟仍大多使用桑柴。老百姓因此把龟叫作“元绪”。
【释义·点评】
奚事尔耶:奚,什么;尔,你。
樵:木柴。
诸葛元逊:诸葛恪,字元逊。
计从安簿:计,计谋、办法;安,哪里、哪些;簿,册籍、书本。意思是从什么书本上想办法呢。
子明:桑树的别称。
“老桑烹龟”的故事,在《异苑》和《述异记》中都有记述,大同小异。龟寿命长,生长缓慢,老龟就更不容易煮烂;桑树寿命也很长,其木质耐火。所以诸葛恪提出用桑树煮老龟的办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必太认真。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有点荒诞色彩。
后人从这个故事里发现了哲理性的寓意,那就是桑树本来是无辜的,可是却因为老龟煮不烂而受到了无妄之灾。“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这句话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比喻遇有烦事累及无辜。运用举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那秀童要取壶酒与阿爹散闷,是一团孝顺之心。谁知人心不同,到挑动了家长的一个机括,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