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节选
【译文·故事】
张俭字元节,山阳郡高平人,是赵王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当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太好,便托病不去就职。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出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候览家在山阳郡的防东,残害百姓,行为不轨。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诛杀侯览。侯览扣压了奏章和奏表,都不能上达皇帝,因此两人结仇。张俭的同乡朱并,向来品性谄佞邪恶,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上书告发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这样一来朝廷删削掉奏章上朱并的名字发下,追讨逮捕张俭等人。张俭幸得逃脱,困顿窘迫地四处奔命,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名声品行,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
【释义·点评】
延熹:是东汉皇帝汉桓帝刘志的第六个年号。
侯览:东汉宦官,山阳防东(今山东单县东北)人。
刊章:删去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
侯览是汉桓帝时宦官,为中常侍。延熹(158年-167年)年间赐爵为关内侯。因诛梁冀有功,进封高乡侯。后迁为长乐太仆。任官期间,专横跋扈,贪婪放纵,肆虐百姓。侯览家在山阳,督邮张俭便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触怒侯览。但为太学生所敬仰。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同样憎恨张俭的朱并诬陷张俭与同郡24人共为部党。朝廷下令通缉,张俭被迫流亡。官府缉拿甚急,张俭看见人家就投宿,许多人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这就是“望门投止”的故事。
“望门投止”,多数词典解释为:在窘迫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其实,从原文来看,“望门投止”固然有“情况急迫,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的意思,但也暗含着张俭对自己为人的自信,他相信世上的好人多,相信自己报上姓名,这些人不会拿他去报官领赏。下文“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正说明他“望门投止”这种行为并不完全是“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而是他相信绝大多数地方是安全的。试问一个恶贯满盈、声名狼籍而被追缉的人,即便是“情况急迫”,他敢“望门投止”吗?所以“望门投止”是褒义词,不可乱用。这一典故在诗词文章中的运用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句——清·林之夏《高轩过》诗:“望门投止我不才,君独聪明避失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柳亚子《玉娇曲为纯根赋》:“望门投止文章伯,一见无端情脉脉。”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你兄弟在外,隐姓埋名,或是找一个地方藏身,或是到处漂泊,望门投止。”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