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译文·故事】
淮阴屠户中有个欺负韩信的年轻人,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内心却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羞辱他说:“果真不怕死,就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盯看了他很久,弯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汉五年的正月,改命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国后,……召侮辱自己让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少年做了楚国的中尉。告诉各位将相说:“这是位壮士。当初他羞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掉他吗?杀了他没什么影响,所以忍耐而成就了现在的地位。”
【释义·点评】
中情:内心。
袴:通“胯”,两腿间。
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胯下之辱”是韩信年轻时所经历的一段轶事,司马迁意在通过这个故事,表现韩信内心的志向和能伸能屈的性格。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不仅没有报复当年所受到的羞辱,还让羞辱他的人在手下做了官。由此也可见韩信之襟怀非比寻常,一派大将风度。
“胯下之辱”或称“胯下蒲伏”后用以为典故,表示忍常人所不能忍的羞辱。运用例句——《后汉书·孔融传》:“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唐·李群玉《献王中丞》诗:“张仪会展平生舌,韩信哪惭胯下羞。”宋·朱熹《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年来生老大,甘此胯下辱。”宋·秦观《人材》:“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胯下曾酬一饭金,谁知剧盗有情深?”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