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郢书燕说

时间:2011-11-23 11:18:05 点击:

  核心提示:成语“郢书燕说”的来历,及其寓言故事的启示意义。...

 

【原文·出处】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节选

【译文·故事】

  楚国有一个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晚上书写,灯光不明,于是对拿灯烛的人说:“举烛(举起灯烛)。”嘴里说着却在信上错写了“举烛”。“举烛”,并不是信里要表达的意思。燕国的相国接信看到这两个字很高兴,说:“‘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举荐任用贤能的人。”燕国的相国转告给了燕王,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荐贤任能)而安定太平。国家安定是安定了,但并不是信上的意思。当今世上的学者,很多都是这样曲解书本原意之类的人。

【释义·点评】

郢人:郢,楚国都城。借指楚国人。
遗(wèi):送给。
云而过书“举烛”:云,说;过,误。   
燕相受书而说之:说,通“悦”,愉悦。
尚明:崇尚光明。
国以治:以,因为——表示原因;治,安定、太平。
今世举学者:“举”疑为衍文。

    “郢书燕说”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一则寓言故事,韩非子意在讽刺有些学者穿凿附会的学术行为。
    可是这则寓言本身却让我们想到了更多:燕国的相国不管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他肯定是位贤者,因此他才能从“举烛”两个字,想到国家的荐贤任能,并进而劝谏燕王,使得国家得以大治。这表明心中一直谋想的正事,一有机会总是会想到这上面来;事在人为,有心人会抓住那些看似不是机会的机会,甚至会创造机会。
    “郢书燕说”作为成语即出自这个典故,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运用举例——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经说八》:“《家语》:齐太史子余叹美孔子云:‘天其素王之乎。’素,空也,言无位而空王之也。董仲舒对策云‘见素王之文’,贾逵《春秋序》云‘立素王之法’……皆因《家语》之言而失其义,所谓郢书燕说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即康节最通数学,亦仅以奇偶方圆,揣摩影响,实非从推步而知。故持论弥高,弥不免郢书燕说。”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