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
——《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
相关典籍:
王赧云季,徙都西周 ,九鼎沦没,二南堙尽,贷于百姓,无以偿之,乃上层台以避其责,周人谓王所居“逃责台”者也。
——《晋书·食货志》节选
【译文·故事】
周赧王虽然在天子的位子上,被诸侯所侵凌逼迫,与百姓没什么两样。向民间告贷,无法偿还,就上到高台上躲债。所以周人便把这个台命名为“逃债台”。就是以前的洛阳南宫簃台。
【释义·点评】
贳(shì):赊欠。
家人:指平民。
簃(yí)台:古台名。即謻台,为周景王所建。
逃责台:责,即“债”。
二南:指周公、召公及其管辖的地区。
周赧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赧王居于“西周”。当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周王室眼看就是下一个目标了。这时候,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便派使者请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赧王于是凑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并向民间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胜利后偿还。公元前256年,赧王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这支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会合,一起出击。结果只有楚、燕两国的兵马前来,其他四国都背约了。在这种情况下,周军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人马无功而返。周人纷纷持借券向赧王讨债。赧王无奈,便躲到簃台上避债。这个台便被周人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
成语“债台高筑”就是出自这个典故,用来形容欠债很多。“债台”也就用来表示负债了。清·黄轩祖《游梁琐记·文悌佳话》:“如我两袖清风,一拳朝露,将何囊金以填债台?” 瞿秋白《饿乡纪程》三:“破产的‘士的阶级’大半生活筑在债台上,又得保持旧的‘体面’。”陈独秀《金粉泪五十六首》其三十八:“十三万万债台高,破产惊呼路政糟。”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