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背景来历及翻译点评。...
【原文·出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节选
【译文·故事】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而剑没有随船行驶,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释义·点评】
遽(jù)契(qì)其舟:遽,急忙、立即;契,用刀刻。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吕不韦在《察今》这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法令制度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便讲了这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意在表示,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时代已经发展的国家,如同“刻舟求剑”的人一样,不会得到如愿的结果。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启示我们:世界上的事物,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当时间和条件发生改变以后,人们的思想和做法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
“刻舟求剑”作为成语,用以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例句:宋·陆游《谢梁右相启》:“刻舟求剑,固匪通材。”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刻舟求剑。”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