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节选
【译文·故事】
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砉砉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哗哗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于《桑林》舞曲的节拍,也合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妙啊!技术竟达到如此境界了吗?”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臣所喜好的是道,比起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层。臣起初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无非就是一头整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如今,臣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再用眼睛去察看,眼睛的官能似乎停止了而精神还在活动。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在那些骨节间大的空档处使刀,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现在臣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数以千计了,而刀刃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和各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宽绰而有余地的。因此使用了十九年的刀,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到了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就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缓慢,动刀十分轻微。牛体‘哗’地一下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我会)提着刀站在那儿,为这一成功而环顾四周,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好收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一番话,从里面体会到了养生之道。”
【释义·点评】
庖丁:名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面。
文惠君:梁惠王。
砉 (huā)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向,通“响”。
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经首》之会:《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文中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所好者道也:道,这里指规律。
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代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
肯綮: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指骨肉相连的地方。
軱(gū):股部的大骨。
族庖:族,众,指一般的。
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每至于族: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怵(chù)然:害怕的样子。
謋(huò):骨肉分离的声音 。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庄子是要说明,养生之道贵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并借养生来阐明自己一贯的哲学思想。
庖丁技艺成熟后,眼里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的结构和组件,所以他使用的刀才能十九年还跟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所以“庖丁解牛”后来就被作为具有神妙技艺的典型。典故运用举例——《说郛》卷八十引无名氏《竹林诗评》:“何逊之作,不费气力,如庖丁解牛,风成于騞然。”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
成语“目无全牛”出自这一典故中“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句话,常用以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也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其在诗词文章中的运用举例——唐·杨承和《梁守谦功德铭》:“操利柄而目无全牛,执其吭如蒭豢悦口。”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小癞子》:“所谓精者如承丈人之蜩,如运郢人之斧,如箭甘蝇之箭,胸有成竹,目无全牛。”谢觉哉《不惑集·目无全牛》:“我们称赞人会办事,常说他;‘目无全牛’,意思就是说他碰到一件事,能分析它的来踪去迹,分析它的各个方面,分析它相互间的矛盾,然后决定用何方法,从何下手。”
由这个故事还产生了一个成语“游刃有余”,出自“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话,常用来比喻经验丰富,从容自如,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例句——明·冯梦龙《智囊补·总叙》:“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明·袁宏道《与管宁初书》:“才令虽当繁剧,而才足以副之,用刀不折,游刃有余,力量气魄,件件过人。”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青眉》:“侬视君之业,虽未能游刃有余,而尚可以进乎技。”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第五节:“欧洲国民力之发达,亦不过百余年间事耳,然挟之以挥斥八极,亭毒全球,游刃有余,贯革七札,虽然,彼其力所能及之国,必其国无国民力者也。”也省作“游刃”。例句——南朝 ·齐·王琰《冥祥记》:“晋兴宁中,沙门竺法义,山居好学,住在始宁保山,游刃众典,尤善《法华》。”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林游刃,八水忘筌,能祛有漏之因,早得无生之法。”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阮亭谒选得扬州推官,游刃行之,与诸士游讌无虚日。”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司马迁在写过一个人物之后,有‘ 太史公曰’一小段文字,谈他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也是在若即若离之间,游刃于褒贬爱憎之外。”
成语“踌躇满志”也是出自这一典故,兹不赘述。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