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冬十月丁卯,立之。将盟,鲍子醉而往。其臣差车鲍点曰:“此谁之命也?”陈子曰:“受命于鲍子。”遂诬鲍子曰:“子之命也。”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悼公稽首,曰:“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义则进,否则退,敢不唯子是从?废兴无以乱,则所愿也。”鲍子曰:“谁非君之子?!”乃受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去鬻姒,杀王甲,拘江说,囚王豹于句窦之丘。
——《左传·哀公六年》节选
【译文·故事】
冬十月二十四日,立阳生为国君。将要盟誓,鲍牧喝醉了前去。鲍牧管车的家臣鲍点问:“这是奉谁的命令?”陈僖子说:“是接受鲍子的命令。”于是便诬赖鲍牧说:“这是您的命令!”鲍牧说:“你忘记先君为荼当牛而折掉牙齿的事吗?你在违背先君。”齐悼公叩头,说:“您是按照道义办事情的。如果我行,不必杀死一个大夫。如果我不行,也不必杀死一个公子。合于道义就前进,不合就后退,怎么敢不唯您是从?废立都不要因此发生动乱,这就是我的愿望。”鲍牧说:“你们俩谁不是先君的儿子呢?!”于是就接受了盟约。悼公让胡姬带着安孺子去了赖地,把鬻姒送到别处,杀死王甲,拘捕江说,把王豹囚禁在句窦之丘。
【释义·点评】
立阳生为国君:即齐悼公。
鲍子醉而往:鲍子,即鲍牧,鲍国之孙,齐景公朝末期和悼公朝初期为右相。
陈子曰:陈子,陈僖子,即田乞、田晏子,田桓子之子。春秋末齐国大臣。
安孺子:齐景公爱子荼,一作“晏孺子”。
齐景公太子早逝,他的宠妾芮姬后来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荼,即安孺子,景公临终前传位给他。齐景公死后,公子茶做了国君。齐景公的其他公子担心遇害,于是纷纷逃往国外。其中,阳生逃到鲁国。陈僖子对此十分不悦,于是发动了政变,他把阳生接回国内,立为国君,这就是齐悼公。在将要立盟约的时候,陈僖子看到鲍牧喝醉了,于是便想把废立的责任推到鲍牧身上,说这是在执行鲍子的命令。鲍牧很清醒地提醒他:“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晋代杜预对此加注:“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也,故折其齿。”也就是说,景公在孺子小的时候对他非常宠爱,曾自己嘴里叨着绳子当牛,让孺子牵着玩儿。结果孺子摔倒了,把景公的一颗牙齿也拉掉了。这就是“孺子牛”这一典故的由来。“孺子牛”也即“为孺子当牛”的意思。由于在古代“孺子”有“小孩子”的意思,所以也可以解“孺子牛”为“为小孩子当牛”,表示父母对子女的宠爱。例句——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明·邵宝《海棠六首》:“草径晴嬉孺子牛,花经新雨是天休。”清·吴伟业《茄牛》诗:“生成岂比东邻犊,觳觫何来孺子牛。”
“孺子牛”这一典故因鲁迅先生在《自嘲》一诗中的使用而影响空前:“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这里,鲁迅先生也是借这个典故,来自嘲自己老年得子的舐犊之情。之所以影响空前,是因为毛泽东对此作了另类解读。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说:
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是借题发挥,他利用鲁迅这两句诗,用来表达革命文艺工作者对敌人和群众应该持什么态度的问题,并说明鲁迅就具有这样的精神,没有说这是鲁迅诗句的原意。之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将毛泽东的解读,理解为是鲁迅诗句的原意,实在与文学无关。郭小川《登九山》诗:“人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甘为孺子牛。”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