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
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 “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左传·成公九年》节选
【译文·故事】
晋侯视察军用仓库,见到钟仪,问人说:“(那个)戴南方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官吏回答说:“是郑国所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把他放出来,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行再拜之礼,叩头。晋侯问他家世代的官职,他回答说:“是乐官。”晋侯问:“能演奏音乐吗?”钟仪回答说:“祖祖辈辈做的是乐官,哪里还敢去干别的事呢?” 晋侯命人给他一张琴,他弹奏的是楚地之音。
晋侯问:“你们的君王怎么样?” 钟仪回答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晋侯再三问他,他回答说:“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侍奉着他,每天上午向公子婴齐、下午向公子侧请教。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晋侯把与钟仪的对话告诉了范文子。范文子说:“楚囚是君子啊。说话时举出先人的职官,这是不背弃根本;奏乐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旧;举出楚君做太子时候的事,既对君主敬重,又不表现阿谀、奉承;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信”;不对君主阿谀,这是“忠”;尊崇君王,这是“敏”。用“仁”来办理事情,用“信”来持守它,用“忠”来成就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使很大,也必然成功。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的友好呢?”晋侯听从了范文子的意见,对钟仪重加礼遇,让他回国去求和。
【释义·点评】
晋侯观于军府:晋侯,晋景公;军府,军用储藏库,也囚禁战俘。
使税之:税,释放,解脱。
泠人:伶人。古代乐人。
其为大子也:大子,太子。此指楚共王。
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婴齐,即公子婴齐,楚庄王之弟,又称令尹子重,将军子重;侧,即公子侧,也称司马子反。
公语范文子:范文子,名燮,晋国大臣士会之子。
公元前584年,楚国攻打郑国,楚国人钟仪随军出征,结果被郑国人俘虏,又转送晋国,他便在晋国过了两年的囚禁生活。晋景公视察时解救了他,还慰问他。但钟仪在回答晋景公的问话时,不卑不亢,始终维护楚国和个人的尊严。晋大夫范文子听出了钟仪答辞的曲折含蓄,充分表现出君子之道。认为这是一个正直、负责、可以信任,可以交付大事的人,便建议景公给钟仪以重任,促成晋、楚和解。后世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曾用“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以自比。
在这一典故里“南冠”一词是“热词”,大体分三种使用情况:
一是表示春秋时楚人之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国语·周语中》“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柳亚子《题曼殊·〈说部〉》诗“乌骓不逝山难拔,却戴南冠作楚囚” ;宋代周密《志雅堂杂钞·人事》“陈石泉自北归,有北人陈参政者饯之《木兰花慢》云:‘归人犹未老,喜依旧、著南冠’”。
二是用钟仪事,借指囚犯或被俘。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宋代文天祥《真州杂赋》诗“十二男儿夜出关,晓来到处捉南冠” ;清代顾炎武《赴东》诗之三“未得诉中情,已就南冠絷” ;明末夏完淳《南冠草·别云间》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三是化用钟仪之典,借指南方人。北周庾信《率尔成咏》“南冠今别楚,荆玉遂游秦 ”;南朝陈江总《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杨新华 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