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卧榻之侧(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卧榻岂容酣睡)

时间:2011-11-23 09:01:49 点击:

  核心提示:【原文·出处】 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于便殿,恳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铉复命。未几...

 

【原文·出处】

    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于便殿,恳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铉复命。未几,城陷,随后主归朝。

——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杨文公谈苑·卧榻侧他人鼾睡》节选

相关典籍:

    国初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闻中朝,而骑省铉,又其白眉者也。会修述职之贡,骑省实来,及境,例差官押伴。朝臣皆以辞令不及为惮,宰相亦艰其选,请于艺祖。玉音曰:“姑退朝,朕自择之。”有顷,左珰传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识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笔点其中一人,曰:“此人可。”在廷皆惊,中书不敢请,趣使行,殿侍者慌不知所繇,薄弗获己,竟往渡江。始燕,骑省词锋如云,旁观骇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骑省叵测,强聒而与之言。居数日,既无与之酬复者,亦倦且默矣。余按当时陶、窦诸名儒,端委在朝,若使角辩骋词,庸讵不若铉?艺祖正以大国之体,不当如此耳,其亦不战屈人,兵之上策欤!其后,王师征包茅于煜,骑省复将命请缓师,其言累数千言,上谕之曰:“不须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岳珂《桯史·徐铉入聘》节选

【译文·故事】

    开宝年间,天子的军队包围了金陵,李后主派遣徐铉入朝,(徐铉)在便殿上接受(太祖)的问话,恳切地讲述南唐侍奉大宋的礼节非常恭敬,只是(江南国王)有病在身,未便入朝觐见,并不敢抗旨。太祖说:“不用多说了,江南有什么罪?只是天下是一家,卧榻的旁边,怎么能允许别的人打鼾睡觉呢?”徐铉回去汇报了此行的情况。没多久,金陵陷落,徐铉随后主归顺了宋朝。

【释义·点评】

开宝: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968年十一月-976年十月),共计9年;南唐后主李煜也用该年号纪年(968年十一月-975年十一月),至灭亡。
金陵:南唐国都,即南京。
李后主: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徐铉:字鼎臣。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
便殿:正殿以外的别殿,古时帝王休息消闲之处。
朝谒:入朝觐见。
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灭掉南汉政权后,南方还剩下南唐、吴越、漳泉3个割据政权,他们个个自危,震恐异常。吴越、漳泉已经上表称臣,南唐后主李煜也如惊弓之鸟。开宝四年,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入朝进贡,要求削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王”,赵匡胤允准。同时把李从善留作了人质。开宝七年,赵匡胤要求李煜来朝参加祭天大礼,被李煜拒绝。赵匡胤于是找到了灭掉南唐的理由,兴兵包围了南唐的国都金陵。也就是在这时候,李煜派徐铉入朝拜见赵匡胤,解释说南唐不敢违抗赵匡胤的旨意,并托词说是李煜有病了才没有来朝。赵匡胤没等他说完,就直截了当地说,不用多说了,并不是江南有罪,是因为卧榻旁边容不得他人鼾睡。意思是,天下是一家,宋朝的江山里不可能再留有一个南唐的小朝廷。
    这个故事在《谈苑》和《桯史》中都有记载。成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即取自《桯史》。
    卧榻之侧,即床铺旁边。可用来比喻距离很近或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例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四章:“所以虽然这个寨位置在‘卧榻之侧’,相离很近,但闯王决定暂不攻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意思是自己的床铺旁边,怎么能让别人打鼾睡觉呢?“鼾”也写作“酣”,常用以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别人侵占。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六回:“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们不来,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也省作“ 卧榻岂容酣睡 ”。例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刘赤水)心知其狐,亦不恐,入而叱曰:‘卧榻岂容酣睡!’”
    也作“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例句——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也作“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例句——郑振铎《漩涡》二:“‘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希哲低声背诵着成语。”

杨新华 译评

编辑:杨新华 来源:编辑译评
  • 下一篇:之乎者也
  • 上一篇:吃闭门羹(迷香洞)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