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典故故事 >> 内容

悔读南华(玉条脱)

时间:2011-11-23 09:04:01 点击:

  核心提示:“悔读南华”典故的来历及辨析。...

 

【原文·出处】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然薄行无检幅,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饮博。后夜尝醉诟狭邪间,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举进士,数上又不第。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绹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绹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讥绹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辛文房 《唐才子传·温庭筠》节选

相关典籍:

    令狐綯曾以旧事访于庭筠,对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綯益怒,奏庭筠有才无行,卒不登第。庭筠有诗曰:“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计有功《唐诗纪事·温庭筠》节选

    《南部新书》载:大中间,上赋诗有“金步摇”未能对,令温飞卿续之。飞卿以“玉条脱”应之。宣宗令以甲科处之,为令狐绹所沮,除方城尉。绹尝问其事于飞卿,曰:“出《南华真经》,非僻书也。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绹甚怒。后飞卿诗有“悔读南华第二篇”之句。《北梦琐言》谓《南华真经》无玉条脱事,不知当时何所据也。仆谓真诰玉条脱事,正在第一篇中,谓华阳第一篇可也,岂南华第二篇邪?然考飞卿集,有《题李羽故里》一诗,尾句曰“终知此恨销难尽,孤负华阳第一篇。”无“悔读南华第二篇”之句,得非别诗乎?

——王楙《野客丛书·金条脱事》节选

    温庭云,字飞卿,或云作筠字,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曰“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缙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未第进士对之。庭云乃以“玉条脱”续之。宣宗赏焉。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节选

【译文·故事】

    温庭筠,字飞卿,过去曾用名岐,并州人,是宰相温彦博的孙子。温庭筠小时候就聪明,天生的才气雄厚,能下笔就写成一万字的文章。善长弹琴和吹笛子,说:“有弦就能弹,有孔就能吹,何必非得焦尾琴、和柯亭笛(那样的好琴好笛)呢。”写的丽词艳曲,和李商隐有着同等的声望,当时号称“温、李”。才情华美艳丽,尤其善长律赋的写作。每次参加考试,押官韵写律赋,在灯下不曾打过草稿,只是把双手交叉放在袖子里靠在桌几上,每一韵吟诵一遍而已,科场中称他为“温八吟”。又说他八次叉手就吟成八韵,给他起名“温八叉”。常为邻座的举子代笔。但他轻薄无行不知检点,和官宦子弟裴诚、令狐滈等人喝酒赌博。后来夜里喝醉后在妓院里诟骂,被巡逻的士兵打折了牙齿,告了人家(因)不占理(败诉了)。考进士,几次都没考中。在令狐绹丞相的书馆里谋了个差事,待遇很是优厚。当时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令狐绹借了温庭筠的新作(当作自己的作品)进献给了宣宗,告诫温庭筠不要泄露出去,但温庭筠很快就告诉了别人。令狐绹又曾经问“玉条脱”的出典,他回答说是《南华经》,还说:“不是什么冷僻书籍,相公在处理公事后的空闲时间,也应该读点古书。”又说过这样的话:“中书省内坐着将军。”讥讽令狐绹没有学问,因此,令狐绹渐渐疏远他了。温庭筠自我伤感的诗句说:“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释义·点评】

敏悟:聪明。
雄赡:雄厚。
爨桐:指焦尾琴。参看“焦尾枯桐”。
柯亭:指柯亭笛。传为汉蔡邕用柯亭竹所制的笛子。后泛指美笛。
侧词艳曲:侧,不正;艳,艳丽。文词艳丽而流于轻佻。
律赋: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分八韵)都有严格规定。为唐宋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
官韵:科举时代官定韵书中所定的韵。
假手:这里指代人作文。
检幅:修整边幅。指注意细节。
贵胄:贵族的后代。
狭邪:这里指妓院。
相公:宰相的尊称。
燮理:指宰相的政务。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而且他多才多艺,吹笛子弹琴都能来一手,号称有孔就能吹、有弦有能弹。他的文才更是了得,尤其善长科举考试所用的律赋。律赋分八韵,他到考场后就抄着手(即双手交叉着放在袖筒里)伏在几案上,吟一韵写下来,然后又抄手。这样一来八韵吟成抄八次手,所以便有了“温八叉”的外号。但这人的品行实在不咋样——在考场上当“枪手”,还说是“救人”;成天跟一些公子哥儿混在一起,喝酒赌博,无所不为;丞相令狐绹给他在自己的书馆里谋了个差事,待遇优厚,他也不知感恩,令狐绹想在皇帝面前露一鼻子,于是就借了温庭筠的诗作,说是自己写的呈献给了宣宗,还叮嘱温庭筠保密,结果温庭筠很快就告诉了别人;还用“中书省内坐将军”来讥讽令狐绹,意思是他像一个武官一样没学问。有关温庭筠此类的趣闻轶事,在《唐诗纪事》等其他笔记野史里也有记载。
    至于“悔读南华”典故的来历,说来有点复杂。
    据说唐宣宗大中年间,宣宗作了一首诗,里面有“金步摇”一词,找不到合适的对仗语,让温庭筠来对,结果温庭筠对以“玉条脱”,宣宗很是赞赏。“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因其行步则动摇,所以名之以“步摇”。“金步摇”,是以金为材质的步摇。“条脱”,是古代的一种臂饰,类似于镯子一类的东西。“玉条脱”,是以玉为材质的条脱。“金步摇”和“玉条脱”都属于人身上的饰物,金对玉,步摇对条脱,非常工整。但令狐绹不知道“玉条脱”是什么东西,出自什么典籍,于是就问温庭筠。温庭筠回答说是出自《南华经》,——也就是《庄子》。唐玄宗曾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所以从那时起,有时也称《庄子》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并且还说《南华经》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丞相在处理公事之余,也应该读点古书。堂堂一宰相,被一布衣书生如此“教训”,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南部新书》上说,宣宗本来是要把温庭筠弄成甲科进士的,结果令狐绹从中作梗没弄成。所以后来温庭筠的诗作里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之句。诗句的大意是说:于是知道(像被人嫉妒而遭遇不公)这样的遗憾,人多数都会有,后悔读了《南华经》的第二篇文章。于是人们就产生了联想,以为“玉条脱”是出自《南华经》里的第二篇文章《齐物论》。而实际上,《齐物论》里并没有“玉条脱”一语。宋代的王楙在《野客丛书》的“金条脱事”条目下,曾作过探讨。他认为“玉条脱”出自南朝梁陶弘景的《华阳隐居真诰》(简称《真诰》)一书的第一篇,所以如果温庭筠的“悔读南华第二篇”改成“悔读华阳第一篇”就说得通了。但是他在温庭筠的文集里,并没有发现“悔读南华第二篇”这样的诗句,倒是在《题李羽故里》一诗的尾句有“终知此恨销难尽,孤负华阳第一篇”之句。所以他有点拿不准了,是不是温庭筠在别的诗里写过“悔读南华第二篇”呢?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运象·绿萼华诗》中的确有“赠诗一篇并致火澣布手巾一枚、金玉条脱各一枚。条脱似指环而大,异常精好” 句。那么是谁记错了呢?是温庭筠还是野史笔记呢?如果说《南华经》不冷僻无疑是对的,但如果说《华阳隐居真诰》不冷僻,就难以服人了。
    我们还是沿着王楙的思路来理一理“悔读南华”的来龙去脉吧。
    王楙提到了温庭筠的诗《题李羽故里》,多数版本作《李羽处士故里》,全诗是这样的: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
    后二句多数版本作“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一篇”。至于“孤负华阳第一篇”云云,应该是王楙的误记。那么是“辜负南华第二篇”还是“辜负南华第一篇”呢?《南华经》的第一篇是《逍遥游》,第二篇是《齐物论》。其实两种说法都说得通。我们还是来看看原诗是在说什么吧。
    李羽是温庭筠的挚友,这首诗是温庭筠在李羽死后经过他的故里时有感而作的。所以起句说的是,在柳丝乍吐、草色含烟的初春,李羽已乘槎驾鹤仙去。第二句写自己愁肠欲断、病体初愈,面对“春何限”、“月正圆”的美景,愈加感到失去故人的沉痛。第三句说,花若有情,也应对故居主人的去世怅惘伤感;水如果无情,就不会终日呜咽潺湲了。尾句是说,到底知道面对人死亡这样的恨事,不能淡然处之,辜负了《南华经》第二篇《齐物论》里“死生如一”这样的观点;也可以说成,辜负了《南华经》第一篇的题目,自己还做不到“逍遥游”。
    很显然,这首诗跟令狐绹杯葛温庭筠中举一事风马牛不相及。
    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推想:当初,温庭筠在跟令狐绹解释“玉条脱”的出处时,把《华阳隐居真诰》误记成了《南华经》,二者都是道家著作,且都有“华”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野史笔记的作者依稀记得温庭筠的诗作里有诗句“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但已不记得它是出自什么诗,只记得里面有“此恨”、“南华第二篇”这样的字眼,于是相当然地和令狐绹问“玉条脱”的事受到温庭筠挖苦,进而可能报复他发生了联系。这样一来,“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在学问态度不太严谨的野史笔记作者笔下,就变成“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了,拿来作为温庭筠的“自伤”之语,倒也合适。有了“始作俑者”,接下来其他的笔记撰写者便信以为真,也懒得考证,竞相转引便是。于是以讹传讹,以至于习非成是。
    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永远都是一笔糊涂帐了。
    但“悔读南华第二篇”却被简化为“悔读南华”成语。意思是:后悔读了《南华经》(以至于露才扬已为人所不容)。后来就成了慨叹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的典故。运用举例——宋·陆游《怀镜中故庐》诗:“从宦只思乘下泽,忤人尚悔读南华。”

杨新华 译评

编辑: 来源:
  • 下一篇:吃闭门羹(迷香洞)
  • 上一篇:目不识丁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东篱网(www.dongliw.com) ©
  • 联系我们 Email:yxh583*sohu.com
  • 版权声明:本站古文名句、典故故事、诗词名句、诗联漫话、格言警语、民歌辑览等栏目,依法享有编辑著作权,严禁将本站内容作任何形式的翻版。

    冀公网安备 13040302000948号

    冀ICP备16030138号